第42部分(第1/4 页)
朱棣回过神来,发现朱权正眼巴巴地望着自己,于是呵呵一笑。
“实话对你说,朕这个真龙天子确实有神明帮助,因此手头上有好几个能够加强国力的发明。朕贵为天子,爵位和些许名声于朕无益,因此打算将其中两项发明转到你和十一弟的名下,让你们这两个贤王得一些实惠。”
蜀王朱椿的才智和成就或许不如周王朱肃、宁王朱权,但他确实是个好同志。朱椿是个好脾气的人,十分孝顺,待人友好,容貌和举止都很文雅,又很好学,博览群书,朱元璋曾经叫他“蜀秀才”,是他比较喜爱的儿子。朱椿到成都府的府学访问和讲课,了解到府学里的老师生活贫困,就用自己的年俸分一些补助他们,每月一石,并作为一项制度要后代遵守。洪武年间许多亲王都有守备边防的任务,纷纷就借训练士兵的机会,扩充自己的实力。只有朱椿以礼教守西部边陲,军事上完全按照国家制度办,不去增强私人武装。朱椿之前,四川混乱的主要原因是某些政府部门私自购买甚至强行索取少数民族的物品作为贡品,由此往往开启争端。朱椿请求按王府规定以蜀锦香扇之类作为通常的贡物,其他东西一律免予索取。四川人民由此安居乐业,日益富饶。四川二百年没有大的战乱,都是因为朱椿创始的办法好。
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朱棣觉得,既然自己已经是皇帝了,而皇帝又是“天”在人间的化身,自然要对这么一个好同志予以奖励!
朱权按正常的程序推让了一番。不过,既然朱棣已经打定了主意,推让自然不可能起丝毫作用。待朱权“勉为其难”答应之后,朱棣便带着无法掩饰的得意之情细细向朱权介绍那一系列的“发明”。
第十四章 金手指(上)
除非是失忆了,否则穿越者总是或多或少会开启一下“金手指”。事实上,在适应了新的身份后,朱棣便立即开始进行了所谓的“发明创造”。现在显然是利用那些“发明创造”将献宝大会推向**的最佳时机。
小时候朱棣简直对“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听腻了,可穿越之后,他却深刻地意识到这句话有多么正确。
按朱棣的理想,自然是觉得金手指开得越大越爽。然而可惜的是,他虽然想将坦克飞机发明出来,却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朱棣所开的金手指全都是很简单的、普通人稍微关注便可以知道的常识。
第一项“发明”是制盐法。
明朝初期主要采用的制盐法叫做煎熬法。煎熬法是直接以海水煎煮至饱和结晶,要费许多工时和燃料,而得到的盐却很少,而且制做的盐含有多种杂质,味涩苦,色微黑。
朱棣手头上有两种更为先进的制盐方法。第一种是板晒法,相较于煎熬法,板晒之盐,杂质少,色白味鲜,费用低,产量高。第二种是滩晒法,利用滨海滩涂,筑坝开辟盐田,纳潮引海水灌池,经过日照蒸发成卤水,卤水蒸发最终析出盐晶。说起来早在唐、宋时期,解州池盐已经采用了畦晒法了,即在盐池周围开辟盐畦,将池中卤水导入畦中,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成盐。只不过海盐的滩晒法在明初尚未出现而已。
如果说滩晒是一种大田的粗放生产,那板晒就是一种小田的“精耕细作”,不用说板晒海盐的质量自然要高出许多。此外,滩晒法生产原盐虽然节约能源、成本较低,但是受地理及气候影响,不可能所有的海岸滩涂都能修筑盐田,也不是所有的季节都能晒盐。所以,朱棣只能同时将这两种制盐法都“发明”出来。
朱棣很看重这项发明。
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然而当人们将越多农业剩余都消耗在必需品上时,那么社会的发展就会越慢。更重要的是,在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农业剩余是工业发展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只有将食盐的产量提高,让盐价大幅下降,这样才会有着更多的农业剩余。
至于说推广了板晒法和滩晒法之后盐价是否会下跌,朱棣却有着充分的信心。
另一个历史时空中,清朝中后期私盐贩卖之所以几近绝迹,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板晒法的大量普及。板晒法普及之后,食盐产量大幅增加,盐价逐渐下跌,结果导致贩卖私盐成为高风险低利润的行为,于是私盐贩子越来越少。
第二项“发明”更是简单得令人发指:只不过是滑轮组而已。
中国古代就有滑轮。但似乎没有滑轮组。这项发明与马镫一样。虽然简单。但作用很大。但这个发明到底会给中国地历史造成多大地影响。朱棣也说不准。
第三项“发明”是“多色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