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3/4 页)
此役中水师不可谓不英勇,然而在海上船舰的差距如此之大,兵丁的英勇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第五天,船行至目的地定海时,钦差阿桂的请罪报信折子死赶活赶也才抵达湖南境内,距离乾隆皇帝的北京城还有六分之五的路程。
也就是说此时的清帝国除了广州和厦门两地,其余地区都不知道英人来袭的消息,虽然最初的广州海域与东印度公司的船舰交火之后,乾隆已经下了令整顿各地海防,但毕竟时隔大半年,紧张过后早已松弛。
因此当英国舰队抵达定海的时候,定海总兵的第一反应是:夷人的船迷路走错道了,第二反应则是他们想越过广州来着做生意,万万没想到是敌人来袭。
此时的定海也有水师,不过也就十来艘小船,驻地的海陆军总数不过三千编制,此外还有炮塔一座、火炮八门,炮兵五十。
简直是寒颤的丢人英方直接派人划小船送上战书:给你们五个小时的时间,速将海岛投献,逾时将开炮轰击。
定海总兵与知县两人就商量拉,现城投降那是万万不可的,所谓守土有责,就算是兵败逃亡按照大清律也是得砍头的。可对抗的话,十来艘虾米般的船,八门大炮那是玩什么呢?人家一个战列舰掀起的浪都可以将那十来艘船给掀翻了,战舰上的四门主炮、十门副炮看起来并不多,但口径是炮塔上的火炮的三倍,质地那就更别说了
比人的话,好吧,三千驻军一千是水师,两千是拿着大刀的绿营军,就算勇武那也得靠近啊,又不是几百年前的接舷战可以跳上船去砍……
最后没办法,总兵和知县两人分工明确:总兵领着水师在城外水域抵抗,知县领绿营在城内抵抗,在外者主战,战虽败不得入;在内者主守,守虽溃不得出。
时间到了,英方看定海没有献城的意思,便开炮攻击。一战下来可想而知,十几艘战船那就是毛毛雨,定海总兵带着几艘残部也不好意思回城,直接就逃窜了。炮塔上的八门火炮开头就给人轰哑了,压根没派上用场,英军炮轰定海城,一个晚上之后定海沦陷知县跳水自杀。
英国人攻下定海之后,对城里的普通民众到没有大肆掠夺,英国议会两党在争议是否对清帝国开战时就针对清帝国数量庞大的人口讨论过,最终的结论是:清帝国的君主是个殖民君主,因此与他的人民并非是一条心,此战英方远征队规模甚小,最怕的就是人民战争,因此切不可挑起民愤。
果然,进入定海城之后,清帝国的人除了家家户户闭门不出之外,并没有跳出来与洋夷作战。可以说英方收定海收的是舒舒服服,没有遇上太多的麻烦。
英军就在定海这住下来了,二十天后定海沦陷的消息才传到北京,与阿桂的请罪折子是几乎一天到达。乾隆皇帝暴怒,简直是反了前几年缅甸犯边,清帝国与小小的缅甸足足打了七年,虽然最后赢了,但损失了大量兵员,花费了九百多万两白银也没能让缅甸真正臣服。现如今竟然不知道在哪里的岛国红毛都打过来了?而且广东、福建水师全灭,定海被占?简直是岂有此理
除了畏敌惧战,乾隆皇帝想不通自己水师和定海守军为何会输。
乾隆皇帝立即处分了浙江巡抚和总督,考虑到阿桂虽然上了请罪折子,但水师之败绩并非他的过错,而且人家不是把广州城看的很好嘛?起码不像定海啊,于是只是批复罚银了事。
此时的皇帝还未将英国舰队看的很重,不就是个红毛国么?顶多也就是船比较大,占占我们水师的便宜罢了。事实上清帝国从来都没把水师当回事,东海的海盗一直都非常猖獗,清帝国也就是关起门来不予理会,户部拨款给水师的费用及其有限,工部给的兵器也都是各地绿营兵的淘汰品,在皇帝想来,水师败了也就败了,并没达到有失颜面的程度,就像是清缅之战,我们最后还不是要赢的吗?
于是乾隆皇帝下令从江苏调派绿营五千人、从福建和江西各调派五千人一共一万五千人增援浙江,委任两江总督高晋为钦差去浙江查办。
高晋,字昭德,以治河道之功加封太子少傅,后至两江总督,他有能耐也有贪欲,在任上捞过不少钱,可以说是乾隆朝群臣的一个典型。
如今可怜的高同志两眼一抹黑的被派去查办英军来犯之事了,作为一名没领过兵的文官他简直是无从下手。不过好在查办前面还有个调兵,而清帝国的调兵那可是旷日持久的事。
此时的清帝国号称有七十万常备军,面对区区一万二的来犯英夷应该说是绰绰有余的吧?然而实际情况远不是如此。清帝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