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页)
她们的老朋友时,她什么也没说,就陪着她到处乱飞。也许是因为她到过许多地方,热衷于人口控制,包括跋涉到印度、土耳其和非洲。她自己说“我的日子是在天上过的”。她也照顾旧金山人,曾把一个爱滋病患者领回家护理。她后半生的游牧生活不是为家庭或自己的小圈子度过的,而是为所有需要她的人——包括她丈夫。“奇怪的是,”巴菲特的一个朋友评论道,“他仍然爱她爱得发疯。”
他在奥马哈的伙伴阿斯其德也很少参加公开活动,这点与巴菲特在奥马哈时一样。她每天早上都去当地的动物园照看植物,人们可以看到她穿着牛仔裤和毛衣在那儿挖土。她和巴菲特都不常参加社会活动。巴菲特在家时,常呆在起居室边上的他的“小窝”里,那儿曾是全家人晒太阳的地方,放着他的书和文件;还有一个大电视。他的伙食也很简单,常常啃火腿三明治或是对着盒子吃香草冰淇淋,早饭也是如此。这种平静的气氛让阿斯其德觉得舒服,她的童年太不稳定了。有一次节日聚会时,沃伦的姐姐多丽丝冒冒失失地问她和沃伦到底是怎么过的,阿斯其德脸红了,说沃伦是“一起过日子的最好的男人”。
巴菲特很希望凯威特广场的第14层能安静点,朴素点,他称那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世界中心”。尽管他的公司十分富有,但共只有11个人:两名秘书,一个出纳,三个会计师,一个贸易商,一个财务主管,一个保险经理,格拉迪丝。凯丝 (一直是他的助理)和老板。伯克希尔没有律师,没有战略计划者,没有社会雇员,如门卫、司机,情报员和顾问。它没有连着一堆阴极射线管的分析仪,没有现代企业有的那些玩意儿。
这些简朴的作风是巴菲特特意安排的,为了实现他所谓的“机构机动性”。如果他雇了一层的贸易商,他们就会找点可做的生意;如果雇了律师,他们就会找人打官司。
一个精练的组织使我们把时间都花在业务上,而不是花在相互协调上。
华尔街曾有个投资银行家长途跋涉来到这个资本主义堡垒,所见的一切令他终生难忘。他就是来自贝尔斯特恩斯的约翰。奥特,他第一次看到红狮的时候吃了一惊。与他同来的委托人准备出售一家天然气公司,当他们告诉旅馆门卫要去伯克希尔。哈撒韦时,门卫呆呆地看着他。最后他们总算找到了凯威特广场,对这座位于比萨饼对面的小楼大感惊讶。那儿屋里屋外都设有沃伦。巴菲特公司的标志。
巴菲特穿着双克马特鞋接见了他们。简单寒暄几句之后,他要求奥特的当事人大概介绍一下情况。巴菲特现在的模样就很有特色了。他紧闭双唇,皱起了眉毛,眉头却进入了眼镜框。听对方介绍了一个半小时之后,他问了几个问题。天然气业的经济问题很复杂的,它要受法规的制约,同时涉及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奥特事先曾给巴菲特寄了一袋材料,巴菲特也十分了解。
当当事人再提供一些信息时,巴菲特重新算了一下它的经济状况。奥特发现巴菲特没带记事本,也没有人跑进跑出为他提供支持数据。他唱的是独角戏。
三四个小时后,巴菲特根据他掌握的情况出了个价。这回又轮到奥特目瞪口呆了,因为一般的总裁不会进行一次会谈就出价的。 (最后生意告吹了。)
巴菲特有从杂乱无章的线索中紧紧抓住主题的天赋;他简洁的作风也为这种能耐增色不少。他认为太多的领导人反而会让他不能集中注意力,尽管他们可能好意、热心、聪明。他们做的许多“工作”却是不必要的。 (巴菲特的格言是:“不值得干的事就不用好好干。”)他不喜欢犹豫不决,也不
愿拉锯般地讨价还价。他的谈判风格是想好一个价格,要么成交要么告吹,一旦决定绝不改变。
巴菲特和比尔。斯科特两人负责投资的事,这在其他公司得有几十个贸易商和分析家。斯科特还不是全职工作,他每天3点钟就要下班去练波尔卡舞。所有情况下,都是巴菲特安安静静地自己研究,自己做决定(当然也与芒格通通电话讨论一下)。与这么个一个半人的班子相比,具有相当规模的哈佛大学基金会的职员超过100人。
巴菲特最重要的职员要数他的助手兼秘书格拉迪丝。凯丝。她把所有的来访者拒之门外,声音单调地回答着各种问题。
财务主管维恩。麦肯齐是内布拉斯加的弗里蒙特本地人。他身体瘦小,有一双蓝眼睛,对巴菲特忠贞不二。自60年代以来,麦肯齐从来没有要求巴菲特加薪。“如果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他也不满意的话,那肯定是我错了。”
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