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量地计丁(第1/2 页)
“低价售田?” 朱由校眉头紧皱,不悦的询问:“低价,多低的价,陕西百姓尚无银钱买粮,何来闲钱买地?” 朝廷以工代赈,百姓做工赚钱,常以当日工钱去买口粮。 卖地,非他所愿。 苏茂相神色微微尴尬,皇帝抄家搞钱,声明财政是朝廷重中之重。 他本意低价发放良田,安抚百姓时,顺便替户部赚点银子,不料猜错皇帝的想法。 不过,他没有示弱,坚持说:“陛下,正常年份,一亩田价格五到八两纹银,陕西连年大旱,百姓弃地逃荒,一亩田仍能卖五两纹银,此间在陕西收拢的良田超过两万顷,约等于两百万亩良田,以五两的价格出售,户部进帐上千万两银。” “臣坚持建议把良田卖给百姓,百姓缺钱,五钱,朝廷可以赊账,允许三五年内还完。” 闻言,李起元语气不善,斥责道:“苏尚书,你不曾去过陕西,不知陕西民坚,一亩地五两银子,五亩地养活一壮劳力,五口之家需要二十五亩地,价值上百两银子,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三年间在地里也扣不出百两银子。” “朝廷未给陕西免税前,陕西田赋极重,供养四王三镇,上缴的田赋超过户部总田赋一成五。” “陕西名义上四十三万顷良田,八百万百姓,人均分配五亩地,然而,账不是这么算的,秦藩挤兑百姓近万顷良田,地方官绅不遑多让,若非活不下去,谁愿背井离乡,谁愿冒死发动民变。” 苏茂相心情郁闷,不服气说:“阁老所言不假,但本官亦是为朝廷财政考虑。” 李起元针锋相对,怒声说:“藩王刮完乡绅刮,现在朝廷又要刮,常言道,事不过三,没这样薅羊毛的,朝廷不光要考虑经济,更要考虑稳定。” 没错。 这几年确保陕西稳定比关注经济更重要,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纵然苏茂相出发点为朝廷财政考虑,但朱由校更支持李起元的说法。 既然朝廷给陕西百姓免田赋,做事就不要抠抠搜搜,整日盯着百姓一亩三分地。 朱由校敲了敲龙案,示意苏茂相李起元安静,语气淡然说:“两位爱卿都言之有理,然则,事有轻重缓急,不能饮鸩止渴,须知,陕西四十余万顷地,包括两成卫所军屯,还有韩王,庆王,肃王的庄田,目前,尚不清楚三藩圈占多少良田,但数额绝对不会少,所以陕西每人根本分不到五亩的,何况存在土地兼并和人口隐瞒。” “而粟米亩产一到三石,取中间值两石,即使没人五亩地,一年收成十石,去除米壳估计勉强够成年人一年的口粮,所以节余不了多少粮食。” “除非吃糠咽菜,在生死线上挣扎,但这绝非朕所愿。” “故而,朝廷无偿把良田分配给无地,缺地的百姓,让穷苦百姓有三年喘息时间。” “为避免官绅商贾趁机兼并,霸占,今后陕西废除徭役,人丁税,各项杂税,直接量地计丁,依据土地多寡征收田赋。” 啊。 量地计丁? 苏茂相,李起元,孙承宗,李国普等如遭惊雷。 不是商讨土地分配吗? 为何突然提出量地计丁? 万历朝,张居正晚年派人丈量全国土地,计划推行量地计丁,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皇帝提出量地计丁,分明效仿张居正的改革。 朝廷征税对象从人丁转成土地,这无疑是平地起惊雷,消息传到朝堂,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李国普出声道:“陛下量地计丁伤害官绅利益,强行推广需谨慎行事,臣建议徐徐图之,从丈量各省土地开始。” 朝廷需要稳定的财政收入,税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田赋更是重中之重。 然而,要想在坚若城堡,固若金汤的官绅嘴里拔牙,必须率先把自己武装到牙齿。 徐光启亦出声说:“现在海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臣全力支持陛下破釜沉舟改革,此事要做需有万全之策。” 这是个虎口拔牙的举措,稍微不慎,将召开沉重的反击。 孙承宗,张维贤,刘一燝,苏茂相,王永元都支持朱由校额举措,但都也提醒其中风险有多大。 此时,朱由校提出来,自然有应对之策。 不疾不徐说:“明初,全国土地四百三万顷,卫所屯田约占有九十万顷,今卫所崩坏,军屯被占,朝廷养兵单凭抄家是不行的,必须恢复明初的军屯数量。” “朕计划在军屯和削藩收回的土地内推行量地计丁。诸卿理当清楚,明初,军屯占全国总田地的两成,然而,军屯爆发出惊人效果,以永乐元年为例,国家得屯田籽粒2345万余石,而同年官民田税粮为3129万石,共计全国税粮5475万余石,屯田籽粒占总税粮的43%,可见明初军屯收效甚大。” 他清楚量地计丁带来怎样的轰动,直接在某省或某府推行,肯定遭到地方势力联合抵抗, 然而,军屯乃朝廷特有,除初期收回遭遇各种阻挠,将来军屯内施行量地计丁,非但不会没有阻挠,还会受到各地卫所兵欢迎,推行难度骤减。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