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危为安,奠定了自己在争夺天下角色的稳固地位。
也就在这个时期,刘邦得到了不少干才的信任,如张良的回归、拜韩信为大将、以陈平为私人秘书等。他的杰出表现,也使他真正获得大家的信任。
刘邦大传……第二章 集结诸侯
第二章 集结诸侯
刘邦向全国各地区发出檄文,以为义帝复仇作主题,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抗残杀义帝的楚国嫡系项羽。
收编楚地的反项羽势力
刘邦的军队出关中以来,陈了陈余的赵国残部外,中原各诸侯纷纷归顺,伊然统有三分之一的天下。
东方的齐国已成无政府状态,项羽的主力楚军则陷于齐地的游击战中,虽以项羽的善战勇猛,仍无法在短期内恢复这个地方的秩序。
黄河以南的楚国势力,表面上仍在项羽的管辖下;但就如早年的楚国联盟体系一样,楚地各诸侯对项羽的忠诚度并不特别高,特别是原本支持义帝的楚国西半部部落长老更显现不安的情势。
张良建议刘邦应迅速统合这股反项羽的势力。
因此,刘邦下令进入中原和楚国交界的政治中心洛阳,准备向楚地进行政治喊话。
为维持进入关中时的企业形象,刘邦下令军队所到之处不可扰民,遵守严格的军纪。这和春秋战国以来“因粮于敌”的作风完全不同,因此地方长老对刘邦颇为感激和支持。
张良也顺势安排了一场强化形象的“政治秀”。
他让洛阳新城区的三老董公遮挡在刘邦行进车队前,进言道:
“顺应道德者昌,逆应道德者亡,而且师出无名,是很难成功的,所以一定要指出敌人的祸害,才能有力地征服敌人。如今项羽无道,杀其主义帝,此天下人之大贼也,应公开指责其罪行。所谓仁者不靠勇力,义者不必暴力,大王应该立刻率领三军之众为义帝挂孝,并向诸侯宣告讨伐项羽。如此,四海之内无不仰慕大王之德行,这便是商汤、周文、武王的义举啊!”
刘邦知道义帝一向支持他,因此对义帝也有些感情存在。但当年自己地位不高,和义帝间交往不深,义帝被杀害的震撼性对他来讲,其实并不算太强烈。只是这是事先安排好的“政治秀”,他自然要好好表现一番了。
因此,刘邦立刻宣布为义帝发丧。他脱掉官服,露出白色内衣表示哀悼,并且举行祭典,嚎陶大哭了三日,果然激起楚地各部族不少敌忾同仇之心,也使他们对项羽的排斥心更强了。
刘邦更向全国各地发出檄文表示:
当年各诸候共立义帝,北向而臣服之,如今项羽在江南杀害义帝,真是大逆无道。于是寡人发动关中军民,更得到河南、河内、河东诸候支持,将渡过长江、汉水,南下征伐项羽。希望各诸侯能共同出兵,讨灭这个残杀义帝的不义贼人。
这篇檄文并无冗长的理论和高调,十分简明有力;文中,刘邦将自己设定为陪伴大家共同征伐的角色而非领导者,这样反而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因为只要响应热烈,刘邦自然成为领导者了。
以为义帝复仇作主题,也充分显示自己不是楚国的敌人,反而是认同楚国的一分子。因此天下的敌人不是楚国,而是残杀义帝的楚国叛贼项羽;刘邦这个品牌定位的确够高明。
从今以后,将是忠于义帝的楚国庶系之刘邦,联合天下诸侯共同对抗残杀义帝的楚国嫡系之项羽的局面了。
除了项羽本部,和协助项羽杀害义帝的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外,楚国的部落都有可能响应刘邦号召而共同对抗项羽。
甚至连这三个项羽死党也都因为怕犯众怒,而不敢再过分表现维护项羽。
日后进攻彭城的时候,刘邦军队几乎如人无人之境,此一策略的成功应是最主要的因素。
进攻彭城,直捣项羽巢穴
为了和项羽展开决战,刘邦必须更努力地整合北方的势力。
于是他派遣使者去和赵国的强人陈余谈判。陈余在田荣战死后本已心慌意乱,又见到张耳投奔刘邦后颇受礼遇,心中更为不安。他之所以不肯归附汉军,主因便在于此。
既然刘邦主动邀请他,陈余便顺势提出要求:
“请汉王杀害张耳以表示诚意,我立刻就归附。”
刘邦自然不会杀害张耳,但为了尽速拉拢陈余,他竟然找到一个长相类似张耳的死囚,斩其头送给陈余。陈余也不疑有他,便派兵加入刘邦的南征军团。
然而,从刘邦拉拢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