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谋硐帧8帽ǜ嫠担�录悠掠胗⒐�诙�涎堑钠渌�焱廖薹ǖ挚谷站�墓セ鳎��绻�性��幕埃�步鍪巧倭俊U庖磺楸ú唤鍪谷毡景残墓セ饔⒕�蟮兀�彩谷毡静辉俟寺峭度胝饷炊嘧试垂セ髡渲楦塾朊拦�蟮亍�
偷袭珍珠港在当地时间12月7日早晨快8点时发生。第一波攻击是由183架轰炸机组成。约一小时后,由167架轰炸机组成的第二波来袭。那儿的美军完全没准备,造成4500人死伤,其中有3/4丧生或失踪被认定可能丧生了。美国也损失了4艘战舰、约180架飞机及3艘驱逐舰。此外,另外4艘战舰、约80架飞机及3艘轻型巡洋舰严重受损。日本方面的损失只有5艘潜水艇、29架飞机及大约60名士兵。
虽然美军损失惨重,日军其实能够且应该对珍珠港施加更重的攻击。南云舰长被若干同事批评只发动两波空袭,且未能摧毁大油库、机器工厂与其他修理设施、飞机库及许多未受损或仅局部受损的舰艇与飞机。军事上,这次攻击并不那么真正成功。这好像是日军不相信他们能够对珍珠港施加巨大损害,因此过早撤退。
这次攻击不是军事行动效率的模范,但它当然足够把美国立即拖进战争之中报复日本。美国人民对日本的卑鄙偷袭公开表示愤慨,不干预主义因此被拋弃。
日军未经宣战就攻击,这一事实对于许多人乃是行为卑鄙的清楚证据。日本声称,这不是他们故意疏忽,而是在华盛顿的日本大使馆人员在外交上搞糟了,结果在攻击发生一小时后通知才到达,而不是攻击前半小时通知到达。这已成为有争论的问题,但事实上这整个问题因被忽视的吉兰丹攻击而成为学术问题。即使通知在攻击珍珠港前半小时准时到达,这个通知也仍然是在攻击吉兰丹一小时后抵达,而后者也同样未经宣战。换言之,尽管日本官方否认,“珍珠港事件”无疑是一件未事先正式通知的蓄意攻击——这事被日本高阶军人视为耻辱,包括一流的战斗机飞行员井三郎。另一方面,鉴于日本在日清、日俄战争中所使用的战术,这次“偷袭”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应该是令人吃惊的。
尽管日本未能事先正式宣战,美国领导人士是否真的未防日本会出这一招的问题,是更加引人争论的。一个极端的说法,有人认为“珍珠港事件”是罗斯福及其同僚的阴谋,他们知道所有有关日本即将攻击珍珠港的事,但允许或甚至鼓励这事发生,牺牲美国人生命,以便把美国拖进对日本盟国德国的战争。另一个极端的说法,有人只是感觉日本在美国自鸣得意时出其不意。支持与反驳这两种意见的证据都有,而事实真相可能永远查不出。
有关“珍珠港事件”的著作非常丰富,而对事件的解释也各式各样。大抵修正论的观点倾向于“阴谋论”或“隐瞒论”,且倾向在战后几年达到顶点,他们包括约翰·福林(John Flynn)、乔治·摩根斯坦(George Morgenstern)、查尔斯·比尔德(Charles Beard)、劳勃·席欧巴德(Robert Theobald)、哈斯本·金莫(Husband Kimmel)。有关后来的修正论例子,见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1992年4月5日“观察时代”(Timewatch)节目录像“珍珠港的牺牲”。反对修正论者的人包括撒母耳·摩里森(Samuel Morison)、劳勃塔·沃尔史泰特(Roberta Wohlstetter)、哥登·普朗治(Gordon Prange)、亨利·克洛森与布鲁斯·李(Henry Clausen and Bruce Lee)。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节 太平洋战争(2)
当然,关于这次偷袭事先无疑有许多警告征候,包括密码拦截、雷达信号、目击以及不仅美国情报员获得的情报,也有诸如荷兰等其他国家给美国的情报。主要问题是,这些警告当时是否被认真看待。当时,可能被预期多少能认识日本及其军事能力的驻东京美国大使馆的一名海军武官,正谈论“在24小时内打垮日本”。海军里有许多人正谈论要在参加大西洋战役前“打倒这个黄皮肤的小弟”。这样的态度不足以认真看待日本的军事威胁以至密切注意所有的征兆。无疑,美国人的确骄矜自满。
另一方面,有另一件可确定的事:确实渴望一战的人(包括领导阶层的某些人)因“珍珠港事件”而得以让他们的愿望获得实现。日本可能给予美国比人们想象的还要重的一击,但至少战斗已开始了。不管背景如何,事实仍然是“珍珠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