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俜讲懦腥习��俗魑�毡驹�∶竦恼媸档匚弧�
我们在爱奴人身上看见绳文人是日本的起源,但绳文时代的日本距离形成一个民族仍很远。接下来的弥生时代将对日本国的形成有较多的贡献。
第四节 新的开端:弥生时代(1)
(大约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50年)
公元前400年左右——根据一些学者的看法,或者可能甚至早至公元前1000年——外来移民强力入侵日本。
2003年年中,日本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一支考古队伍宣称,碳测定显示弥生陶器的历史比原来人们认为的年份还要早大约500年,根据这个观点,该时代的起始年份则应该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个观点并未被广泛接受。
移民一拨接一拨从大陆抵达,他们在外形与文化上和绳文人相当不同。他们皮肤较白皙,身材较高,脸庞较窄。他们的文化包括诸如青铜与铁等技术,也更加依赖稻作。
对于这批移民潮的性质、规模甚至动机、起源,学者们的意见极为分歧。
有关移民,学者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大陆移民人数少,而有人认为可能来了大量移民。学者们一度认为有可能毫无移民来到,而逐步进化能解释绳文与弥生的不同。然而,最近的遗传研究证实确有移民到来。有关移民在日本内部的确切移动路线,学者们意见稍有不同,但有关移民抵达日本的路线,即经由朝鲜的路线,学者们对于这一点的意见较一致。然而,起点是朝鲜还是中国,则并不清楚。
尽管意见分歧,但清楚的是,新来者抵达了日本且彻底改变了日本的面貌。
1884年,东京弥生町首次发现一种无装饰、带红色的新型陶器,并被认定不同于绳文陶器,学者们就以“弥生”命名这个新时代。这个名称未能表达这个时代的活力,因为当时,学者们还不了解该时代的活力。
弥生时代总是被强烈地和稻作联想在一起。起初,学者以为稻作是由新移民带来的,但现在我们已知道那是过度简单化的说法。更早的时候,稻作已被引进。然而,在弥生时代稻作才被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水田的种植,而且是在南部与西部,这清楚地反映出新来者的文化偏好。这将成为后来的日本人直至现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础。
如青铜与铁的传播一样,稻作的传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动。至公元1世纪左右,稻作从西南部相当迅速地传播至本州中部,但进一步向北传播较缓慢。虽然稻作、青铜及铁从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规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纪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绳文阶段。易言之,北部与南部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文化鸿沟——今日北海道爱奴人的存在仍象征着该鸿沟。
日本出产有限的金属矿,因此金属用具倾向于和高地位有关。然而,持有金属的“象征地位的物品”并不是当时社会愈来愈阶层化的惟一因素。如同大多数的农业发展一样,稻作引起社会内部资源基础的缩小,使社会精英较容易控制社会资源。稻作也导致较永久的定居、较广泛的土地确认以及保卫且扩大边界的需要,特别是当人口增至200万人左右之时。战斗随之增加,持有金属武器加上有能力号召战士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就进一步提升。当然,部落之间战斗愈来愈多,使得各部落依据战斗胜负而排列等级。
在这愈来愈阶层化的世界,奴役很常见。低阶者在路上遇见高阶者时退至路旁并鞠躬让后者通过——这种习俗继续延至19世纪。阶级由头衔来区分,高阶男子有四五个妻子,较低阶的男子也有两三个妻子。
加速阶层化的另一个因素是财富,特别是经商带来的财富。有些部落够幸运,在他们的领地内有金属资源。有些部落因新的技术发展获利,例如从公元1世纪左右起在九州生产的丝绸。玻璃技术与冶金也有所发展。产品多样化导致交易增加,包括与大陆之间的交易以及列岛内的交易,而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市场。爱知县朝日,就是这样的一个交易中心,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弥生定居地遗址中最大的,占地约平方公里,而典型的定居地介于~平方公里之间。
部落之间的战斗、精英的出现以及控制资源的竞争,导致政治化程度的增加。许多部落首长与邻近的部落缔结同盟,组成了无数的小王国。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节 新的开端:弥生时代(2)
我们对于这些小王国的知识,如同我们对于弥生时代的了解,大都来自中国文献。有关日本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