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和其他人不一样了呢?你这种话真要到西方去说,让人听了会笑死。这实在太天真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的“北大中文系英语”(8)
我没有出过国,也不懂任何外语,在这方面自然说不过他,于是把话题转到中国:“中国的问题,不靠知识分子靠谁呢?如果不靠知识分子,你说该怎么办?”他摊摊手:“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以后怎么办我怎么会知道?我只不过读了几年书,研究过几个中国人而已。我看,中国的一个大问题恐怕是知识分子太具有垄断地位了。古代知识分子靠科举,有了许多特权,也产生了许多*。你说“*”知识分子受*。其实那时谁不受*?主要是知识分子垄断了舆论,吃同样的苦但叫得比别人凶。现在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你看着吧,他们首先会给自己谋利益,把自己的日子弄好的。”
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而且似乎都很讨厌对方的观点。但是,我们彼此不但很尊重,而且特别喜欢交流。毕业后,他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先后拿了教职,回来访问了几次,我们还都见面叙旧。后来我还采访了他,把他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看法总结了一下,以对话的形式刊登在《文汇月刊》上。那时他已经转向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了,其中还写过几篇批判刘心武的文章。我在《北京晚报》当编辑期间就认识刘心武,关系算比较熟,曾表示可以介绍他们认识一下。他则谢绝了。他说:“我从来都回避和被研究的对象见面。大家见面一吃饭,成了朋友,以后还怎么研究呀?那只能说好话了。”我说学者恐怕可以超越这些吧?他则说学者和一般的人一样,根本不会超越这些。知识分子圈子小,平常见面,吃吃喝喝,都是朋友。所以他们早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他则尽量待在这个集团的外面,希望由此获得一些客观性。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越来越被他说服,开始对知识分子有了些反省,思考知识背后的利益。到了美国以后,我则更切实地体会到*社会中一直有反智主义的传统,而这些传统虽在许多时候会有祸害,但没有这种传统则祸害更大。这也最终导致了我现在在中国提倡反智主义。和雷后来偶有通信,最终则基本断了联系。他现在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当教授。在澳大利亚应该是相当有地位的中国学家了。
可惜,虽然我在留学生楼学到了不少东西,也交了朋友。但是,我和两个美国同屋的关系则很快恶化了。
当时留学生宿舍的规矩是一个外国学生和一个中国学生一个屋。我进去时,因为房间少,成了唯一一个和两个留学生共用一个屋的学生。两位同屋都是美籍华人,一个姓刘,一个姓陆,和我大致同年。我来时他们很热情。不过宿舍的格局他们已经占好了。两个人都在靠里的位置一人占据房间的一端,中间用书柜、衣柜隔开,很有隐私性;屋子一进门的地方漫无遮拦,成为我唯一可占的地方。我当然并不介意。因为我在原来的宿舍床就摆在门口,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
不过,这三个人的局面,从一开始就出现问题。老实说,现在我在美国已经生活了14年,这样的美国人还真是没有碰到过。也许是因为和人家的生活距离从来没有这么近过吧。比如,我一搬进去,那姓刘的就对我说姓陆的坏话,甚至陆的女友是黑人也成了攻击的对象。姓陆的也不含糊,说姓刘的如何不成器、姓刘的哥哥太傲慢,等等。我当时是个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正读五四一代“改造国民性”的高论。可是在这里一对比就明白,在中国同学的宿舍里,尽管条件非常差,人要厚道多了。这两位“老美”,一上来就钩心斗角。那姓刘的还教我:他们在美国大学的宿舍中,一旦发现同屋不合意,就装出神经兮兮的样子,把同屋给吓走。因为在美国买枪很容易。大家一想到校园凶杀就吓破了胆。做人如此下作,实在也算我倒霉了。
本来,他们彼此之间钩心斗角与我无关。但是,马上我和他们的冲突就变得更大,使他们联手来对付我。三个人分享一个屋,本应该尊重大家的生活习惯。可是,他们半夜12点在我睡觉以后仍然不停地有客人。特别是夏天很热,屋里没有空调,睡在床上几乎是赤条条的,突然西语系的女生进来,这有多么狼狈!我提出抗议,慢慢矛盾越来越大。他们想把我请走,采取了各种手段。比如,刘开始装神经病。我不在时,他们把我台灯的电线切断,当然还有在我睡觉后带更多的朋友来宿舍,在我没有醒时大声放音乐,等等。闹得隔壁的雷金庆也和我说:你那两个同屋很热闹呀!
这样下去,我当然无法支持,找到留学生办公室要求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