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怪这么多人光明正大的从事这史上最大的合法的制假贩假行业。
那丈夫要的买那件瓷碗,周夏只粗粗的扫过一眼,就能断定,绝对是新防的赝品,还是品质很差那种。他看得太多了,千万别听这些商贩忽悠说是什么民窑的,或者自以为是以为捡到漏了。在景德镇那边,大批量有生产,估计也就两三块钱一件,这点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到了摊贩这里,忽悠几句就成了康熙民窑的,动辄成百上千块,这其中利润确实是高得吓人,可大家逛起来却是乐此不疲。
第八章旧不如新
看过热闹后,几个人继续逛古玩市场,连素来活泼开朗,大手大脚花钱的王超到了这里都不像先前看到的那位丈夫那样痴惑。用他的话来说,他自己不相信他有捡漏的命。在拍卖公司工作了这么久,他见了太多,几乎每个送来拍卖的藏家,都觉得自己手里的是无价之宝。被公司的鉴定师鉴定为赝品仿品后,还执迷不误,说拍卖公司没眼光不识货,气呼呼走掉的不在少数。
“不过周夏你不一样,你是科班出身,又跟柳经理这么久,运气好的话,捡漏的可能xìng相当大。”王超也不忘说话给周夏打气。
周夏顺着他的话点头,“运气确实特别重要,说不定真能捡到个大漏,成功把账给还了。”
王超则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着急啥,欠着柳经理的,她对印象才更深刻。再说了,这根本不是你的错,你又何必把所有责任揽自己身上……”
周夏笑笑,不在这话题上多做纠缠,眼睛也没错过摊位上的东西。
前面王艳丽几人挑挑拣拣,陈晓军似乎看中了一块古玉,让周夏过去帮忙鉴定一下。
周夏过去的时候,那中年古玩商贩正在讲,“你们真是好眼光,这是刚收上来的,大开门的清代玉观音。”
周夏只扫了两眼陈晓军拿在手里的玉观音,并没有上手,然后就问他,“你打算买来收藏还是随身佩戴的。”
陈晓军说,“当然是随身佩戴啊,不说男戴观音女带佛吗?”
周夏道,“这话是没错,可这有沁sè的玉观音却不适合随身佩戴,你应该知道这沁sè是从哪里来的吧!”
“当然知道……”陈晓军马上回答说,然后他就愣住了。
如果是出土的玉器的话,一般都会有沁sè的,像他手里这件玉观音就有。这沁sè是指玉器在环境中长期和水、土壤以及其他质相接触,自然产生的水或矿物质侵蚀玉体,使玉器部分或整体的颜sè发生变化的现象。
玉器的沁sè分为很多种,颜sè也多种多样,鉴定起来也不容易。
如果是出土的玉器,一般都是用来陪葬的,很多玉器都被腐烂的尸体侵蚀,在表面以及内部形成沁sè。
像这样的玉器,要说拿来收藏还可以,随身佩戴还是免了的好,单是想着这样的玉器陪着尸体埋葬了数百年,怎么着心理也不会太舒服的。
世代传下来的古玉倒还好,但这样的数量比较稀少,一般的古玉,都以出土的为主。
等陈晓军回味过来后,连忙将玉交到周夏手里,“说得也是,佩戴的话就算了。你给看看,有没有收藏价值?”
周夏接过来,感觉就更加不对味,他原本就不看好这玉观音,现在上手把玩后,更觉得问题多多。
玉器一直以温润的形象示人,可这玉观音入手,给他的感觉并不好,很粗糙,摸起来感觉相当干涩。他仔细查看材质,发现这并不是和田玉,而是青海玉。市面上常用青海玉来冒充和田玉,但价格比和田玉要低上一些,贪图便宜的人买了很容易就上当。
“青海料。”周夏对陈晓军说了三个字,心中也在暗笑,幸好不是俄罗斯白玉,要不然,这鉴定起来就更简单。
知道这是青海玉,鉴定起来自然就更简单,青海玉的大规模开采流通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这之前,绝大部分玉器都是和田玉。
陈晓军顿时明白过来,这也就是说,这古玩商贩说的啥大开门的清代玉观音完全是无稽之谈。真是信啥,都不能信他们那张嘴,编的故事圆溜得很,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可东西不对,还不都是白搭。
“那这沁sè也是假的啦!”陈晓军问周夏。
周夏点点头,“仿古的手法很多,我就不逐一说出来。要是随身佩戴,没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但也差不多,反正就是各种化学手段土办法往玉上面招呼。”
就陈晓军所知,这仿古玉的作假手段可谓是丰富多彩,有拿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