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1/4 页)
呜拂庀碌呐丫�!�
“第二,在下军中规矩森严,作战时不准无令后退,不准杀伤平民百姓,不准强暴妇孺,作战缴获的金银物资也要归公,如果混天王能做到这一点,就一切好说,如果做不到,到时候肯定会伤了义气。”
“第三,在下的军中编制都是固定的,员额都是统一的,肯定不是独立王国。如果混天王决定加入,那么人员武器的调拨、钱粮饷银的赏赐、军纪军法的管理,都要交由在下做主,混天王也不能插手。”
“第四,在下麾下现在共有五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披甲兵四百,如果混天王加入,一个营官的地位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到时候在军中就有了上下尊卑,就不是今日这般说话客气了。”
“在下此人说话比较直接,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拿言语蒙骗人,这几点要求,希望混天王仔细思量一遍,然后在做决定。”
“如果混天王觉得在下规矩甚严、婆婆妈妈不是好汉,没什么容人之量,打消了投靠的意愿。在下也愿意支援三百石粮食,让混天王渡过这个坎儿,毕竟大家都是陕北义军,即便不能合为一股,也是说的上话的好朋友。”
第五十七章洪承畴
混天王张应金尽管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名,但是仔细从他的历史轨迹上看,此人应该并没有多少野心。他先投紫金梁,后投闯王高迎祥,浑浑噩噩的跟在他们后面,直到被孙传庭砍了脑袋,挂上西安城墙。
从历史上看,混天王张应金这支队伍,尽管一直磕磕绊绊,并没有发展壮大,但是却总能生存下来,直到崇祯十五年。由此可见,他的统帅能力还算不错,尽管这个人没什么大志,战略上的能力也几乎看不见,但是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十几年,这位混天王还是有一些过人之处的。
张应金听了刘宣的要求,顿时沉吟不语。
刘宣的这些要求,与他自己的想法有些相差甚远。在他想来:“自己率领这支队伍前来投靠,刘宣一定会高兴万分。毕竟自己在陕北也算有些名头,尤其是在延川境内,更是家喻户晓,即便是用自己装个门面,刘宣也一定不会拒绝。”
“如今自己军中粮食已尽,只能勉强支持三日,如果再弄不到粮食,就只能像其他流民一样以吃人为生。我本来以为哪怕投靠刘宣,也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己营中的大小事务,也全是自己说了算,没想到刘首领这边规矩森严,如果这次下决心投靠,就只能一辈子绑在他身上了。”
张应金在一路之上,已经见过刘宣的军队,只觉得对方兵甲犀利、士卒看上去也精神饱满,看来应该是不缺乏粮食。他见刘宣这里有这么多规矩,不像是普通的流贼盗匪,更像是心怀壮志的英雄豪杰。
混天王张应金本来就是官府缉拿的巨匪,他起兵以来,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如今面对这个选择,几乎在顷刻之间,他就下定了决心,决定彻底投靠刘宣。
他之所以这么快下定决心,也是因为几个原因,第一刘宣实力很强,在陕北义军中可以说坐二望一。第二刘宣手中有粮,而他张应金却已经粮尽,如果不投刘宣,粮尽之后麾下士卒只怕会秩序大乱、马上溃散。第三点,正是刘宣麾下的纪律森严,远不像寻常饥民盗匪,有成大事者的苗头。
张应金下定了投靠的决心,狠狠的干了一碗烈酒,大声说道:“回禀刘头领,在下虽然与紫金梁王自用交好,也曾想率部投靠。但是紫金梁方面也很缺粮,只收青壮精锐,不要老弱妇孺。在下的麾下,还有三百多老弱,这些人都是儿郎的血亲之人,自然不可能随便抛弃。所以在下思来想去,才没有去黄龙山投靠紫金梁。”
张应金见刘宣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至于刘首领的军纪,在下觉得自己也能遵守,但是还是希望刘首领给在下三个月时间适应一下,免得兄弟们不明不白的丢了脑袋。”
“至于寻常的人员抽调,粮饷配给,到时候也一切都由刘首领做主,这一点,在下也可以保证绝不插手。”
在张应金决定彻底投靠之后,两方的距离顷刻间拉近了不少,双方推杯换盏,直到亥时一刻(夜里九点半),宴席才慢慢散去。
第二日一大早,刘宣就派出人员,仔细清点张应金这支队伍,这支队伍共有九百余人,其中老弱二百七十四人,这些人全部由张应金族人张应田统带,全部加入后勤营中。
剩下的都是青壮士卒,共有六百五十余人。这些人尽管非常瘦弱,武器装备也很差,有的人居然还穿着单衣冻得浑身青紫。但是在有意无意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