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就是指这种望气的能力。否则人们就不会理解扁鹊为什么站了一会儿看了几眼,就能诊断出齐桓公的疾病。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灵枢·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做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大多数女性关注的皱纹的问题,其实就是元气或者说卫气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腠理疏松所致。与其去做手术拉皮,打肉毒素杀死神经,搞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鬼脸,不如温部丹田,涵养元气,疏通三焦,充盈皮肤。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五癃津液别》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篇》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于夭折。”
就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就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作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皮 肤
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肤”与“皮”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黄帝问:“人不停地发抖、打寒战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经。”我之所以把它翻译成皮肤之间,而不是皮肤表面,原因在于寒气侵袭皮的时候,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加衣被、关门窗仍不足以抵御,而进一步深入到了皮肤之间以后,就会出现寒战、打摆子。
《灵枢·水胀》载: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黄帝问:“肤胀会出现什么症候?”岐伯说:“肤胀是因为寒气停留在皮与肤之间,就像充气皮球一样,身体肿胀,皮显得很厚,按肚子就凹个坑,半天起不来,肚皮颜色没有异常,这就是它的症候。”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皮与肤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做“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腠 理(3)
“皮”与“肤”只是近义词。例如人们常说的“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在这里“肤”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肤之亲”,就是说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说“肤”就是“皮”的意思。《诗经》有句话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植物初生的叶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长。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润泽,吹弹得破。后世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宫,温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说“肤如凝脂”而不说“皮如凝脂”,原因在于两者位置深浅不同。如果皮下无肤的话,那就是美人迟暮,变成鸡皮鹤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