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泛舟海上(第4/5 页)
也就在这一年,陆文昭的儿子出生,文搏带领新组建的船队出海了。
天津港,望着软帆大肚的新式帆船,陆文昭忧虑的抚摸着为了威严续出的长须,对文博说道:“文兄弟,封王你都不要,怎么就一门心思想着出海去寻什么新大陆呢?海上波澜诡谲,再好的本事也得听天由命,太危险了啊。”
“可能是怕你觉得文兄弟功高震主吧,学虬髯客呢。”沈炼在边上故意调笑,吓得随行的臣子浑身冷汗,生怕自己参与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密事当中。
然而三人浑不在乎,陆文昭多次说了如今局面全靠文搏带领,让他来当摄政王比自己做得更好。
奈何文搏这些年带兵都不太热心,将精力全都放在督造新船训练水手水兵之上。经过数年筹备,终于组建了一支人数五千,船只过百的庞大舰队,要去开辟新航路寻找传说中的新大陆。
“我那副坤舆图你们都看过,知道这天下之大远不止咱们这一隅之地。那些地方都有好东西,怎么能放过呢?泰西之人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新大陆,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咱们已经在这方面落后了,必须迎头赶上。”文搏坚定地回应,此时被他们掌握的大明可谓是百废待兴,陆地上的开拓基本到了尽头,交趾的开发都非常艰难,大明军民都不乐意去瘴疠之地,更不用说苦寒贫困到当年藩王都不去就藩的西北。
谁叫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陆上丝绸之路衰落严重,大明这些年对于西北的控制也早不如明初,文搏思虑良久,还是觉得先从航海上着手吧。接下来数百年都是海上之争,华夏文明这次不能落后了。
见着文搏不愿安然待在京师享福,陆文昭也没办法,只是紧紧地握住文搏双手对他道一声珍重。
沈炼向来话少,临时拿着无常簿为文搏写生了一副画像留念,然后拍拍文搏肩膀就算道尽了千言万语。
接下来丁修、裴纶、曹文诏等人也一一上前告别,对于出海他们敬谢不敏,站在船上都能让他们上吐下泻,自然没法跟文搏出海了。
他们都不知道的是,原以为一次暂别就成了永诀。
沈炼记载,文搏于弘兴六年出海,一年后舰队回返天津,因风暴、触礁损失十余艘船只,整体状态不错,也寻到了新大陆,还带回了“嘉禾”,也就是高产作物种子、根茎。
更有大量奇珍异兽甚至当地土人,唯独少了大将军文搏。
这封书信最终只有陆文昭和沈炼见过,被陆文昭带进棺材里,再无他人知晓其中言语。
多年以后,陆文昭在病床上,须发皆白垂垂老矣,沈炼满是皱纹的脸上还能看出几分当年的硬朗英挺轮廓。
“吾儿,墓碑上记得刻下‘皇明镇辽总兵官陆文昭之墓’,薄葬便可,懂了吗?”陆文昭声音低沉,却无比严厉,对着泣不成声的儿子说道。
“是!谨遵父王教导。”其子强忍泪水
“去吧,我和你叔叔聊会儿,以后内外之事不决,皆可问你沈叔叔。”陆文昭疲倦的让儿子离开,这才艰难的将视线转移到沈炼身上。
“你说我这去了黄泉,能见到文兄弟吗?”
然而他们两个已经老了,当年的老伙计大多离开人世,陆文昭也快不行了,他临终前念念不忘的还是消失多年的文搏。
“如果他也死了,那你定然是看得到的。”沈炼想也不想直接开口,“但是我觉得文兄弟没死,他就像一片漂浮的白云,过得太自在随心,做完了想做的事情,给咱们留下丰厚的遗泽,就自己离开了。”
“是了,我也是这样想的,太好了……”陆文昭缓缓的闭上了双眼,衰老的手臂松了下去。
陆文昭去世后,三年后明末帝禅位,陆文昭长子登基,未改国号,但为了跟前朝区分,一般以“后明”或“复明”称呼。
追谥其父为帝,世称高祖。这都是应有之义,大伙等着老陆家篡位很多年了,只是礼部官员不解为何新帝接着追谥文搏为帝,庙号武祖。
一直以来的元从对此欢呼万岁,军方更是拥戴。
对于疑惑,新帝解释道:“朕的名字就是叔父所取,建国之基多赖叔父,岂能忘怀?再说朕年幼时叔父还削木为枪赠我,至今尚在库中珍藏,先帝时时拂拭,牵挂故人也。”
这时众人想起,当今至尊讳上鸣下则,乃是取高祖、武祖揭竿而起时所言,“物不平则鸣,人不平则反。”之意。
至于为何不是陆则鸣而是陆鸣则,只能说武祖当年起于微末,不拘小节罢了。
到了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