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2/4 页)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一首诗来自于《诗经秦风》,据传当介西戎入寇,周平王东迁洛邑时所作。是时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周室危倾。秦人作为天子近畿之民,在秦襄公始封诸侯以后出兵伐戎,开地千里。
当时周王室威权尚重,诸侯莫不以周民自称,所以这里的王并非秦国君主,而是指周天子,意即以天子之仇为仇,以天子之敌为敌,周民众志成城修整甲戈,同仇敌忾攻伐冒犯天子的戎狄,可称华夏最早的爱国诗篇。
时光悠悠,数百年倏然而过,当诸侯纷争、各国倾轧之时,还有谁记得大家曾经共同捍卫的天子;当部族共同体土崩瓦解、私yù大行其道之时,又有谁还记得当年与子同仇、与子偕行所为的是什么。然而传统终究是传统,即便已失其意,如今这一首《无衣》却已几近秦军军歌,实在不知这算是讽刺还是算什么。
天气渐热,田里chūn忙已毕的时候。秦国绝大多数六十岁以下、十五岁以上男丁均被召集,将家里的农事交给老幼妇孺,带上自备的戈矛弓戟,在不同带队将官的率领之下奔赴不同的方向。
此时秦国兵农合一的优势彻底体现了出来。在严刑重赏的约束和激励之下。训练有素的秦人迅速集结迅速开拔,没有一丝拖泥带水,仅仅半个月工夫,除了留守关内北至上郡、南至汉中、黔中以及西线防义渠的必要力量以外,五十余万主力大军在白起、蒙骜、王陵、王龁、司马错诸将率领之下东出函谷、武关,迅速进据河东、上庸地。与此同时,河东、上庸之民被大批驱赶入关,秦国已经做好了胜与败的两手准备。
主将皆正值壮年,唯有司马错不同,司马错如今已经七十多岁了。早已不是三十多年前一举攻灭巴蜀时那个意气风发的壮年人,自从白起挑起秦军大梁以后便自觉地渐渐淡出了军界和政界。这样一个上阵立大功、回朝不倨傲,明事理、知进退的中流砥柱自然大得秦王和芈太后的信任和喜爱,虽然已经准他颐养天年。但遭逢如今的倾国之战,要以一战赌回大秦国运的关键时刻,却依然需要他亲自出面以安军心。
司马错这些年是在真正的颐养,除非君王下问,绝不会主动掺和军政,所以当得知秦王和芈太后将要大兴军兵之时,他最初的反应是颇为惊愕,但紧接着就爽爽快快的接下了军令。
战之胜在乎众志成城,在乎运筹,在乎睿智。但更重要的却是赵奢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勇者胜”,这句话虽然出自赵奢之口,但凡名将却都明白这个道理。司马错虽然在家颐养天年,却并非丝毫不知道朝堂与天下的大事。
不需过多的分析,单凭多年的军政经验,司马错也明白秦王和太后如今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作为久蒙君恩的大秦男儿,只要尚未入土而葬,那么就得担负起家国的责任,所以司马错知道自己绝不能表现出丝毫的犹豫,如果自己这个中流砥柱表现出犹豫的话。将在军中引起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决然赴命是一回事,心中真实的想法却又是另一回事,就算披甲而行之时,司马错依然在考虑着是否还有比针锋相对更加稳妥的办法。他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然而到最后他几乎将所有可能xìng都想了一遍,却发现面对小合纵实在没有什么万全对策。这倒不是说小合纵一定能让大秦的敌人们真正拧成一股绳。以至于无往不利,但单单一个赵国倾力而为,只要拖住秦国主要力量,韩魏楚都会趁机而动,最终的结果依然还是秦国无法可想。让人无计可施。
或许针锋相对才是唯一的办法吧,可是在最后的关头来临之前是否还能有所转庾呢,大秦若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实在不值得去用国运去赌……
出函谷关继而北行,由陕邑北跨大河,避过魏国在河东地唯一据点安邑的监视东进武遂、曲阳是秦军主要的进军方向,司马错将要指挥的正是这支军队,而与他搭档的乃是他的徒弟外加继任者白起。司马错得令较晚,披甲之时主力大军早已出发,所以待他一路疾赶追上大军的时候,白起和司马靳已经在陕邑之北的大河边上组织起了过河。
大河汤汤,至西向东蜿蜒而行,自现代的内蒙古草原南折行于陕晋之间以后,直到洛阳盟津(后世讹为孟津)以东才渐趋平缓,在盟津以西则多为险山急流,少有优良的渡口,而陕邑恰是其中一处。
陕邑这里说起来也算不上最佳的大军渡河之处,但要是为求稳妥,再往东就得经过周天子的洛邑了,要是那样的话还不如直接攻打两周,可是那样就是真正的冒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