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页)
背景,是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此后六年间不断发生各种事件。日本方面发动长城之战、热河作战,此后关东军做出了无论如何也要取得华北一带,作为满洲的缓冲地带这一决定”
且不论攻占面积比日本还大的华北是否只是要为日占东北取得一个缓冲,这所谓“走失一个士兵”显然不过是给日方提供了一个契机而已。而卢沟桥事变,与九一八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再不屈服,“人无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奋起抵抗,直到八一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至于各种所谓的阴谋说,其实更是强词夺理,还是用日本方面的战地指挥官自己的说法来反驳吧。当时日军的前线指挥官大队长一木清直在东京《朝日新闻》1938年6月30日发表的采访中说明了士兵志村菊次郎走失后又返回——“当时接到报告士兵(志村)已经回来了,没有异状。但是,我的想法是连队长让我就此事(和中国方面)进行交涉,如果就这样算了,中国方面会怎样宣传就不知道了。此前的‘丰台事件’就是例子,也许会让他们产生——只要敢真枪实弹地对付就可以让演习的日本军队逃跑这样的概念吧。如果是那样,对日本来说是很遗憾丢脸的事情,所以,我方决定占领一文字山(卢沟桥和北平之间的中方阵地)然后再严正交涉”
交涉的目的是找回失踪士兵,既然人已经回来了,还要交涉什么?从一木这段回忆,日方主动扩大事端,使“士兵失踪”扩大为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和逻辑,已经不需要任何辩解了吧?而且一木在太平洋战争中就被击毙,他的证词也不可能受到压力歪曲。也许,就是因为这事实照出的日军太过野蛮丑陋,所以日本方面对这一事件的研究结果,总是“扑朔迷离”。
“扑朔迷离”,有时候也可算一块遮羞布吧。
日本老照片中的七七事变(2)
不过,从日本方面对七七事变的研究始终不衰,可以看出这个事件在日本整个近代史研究中始终占据的重要地位。
而日本对于七七事变的研究,也保留下来了若干在国内不常见的材料,有助于从另一角度揭示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貌。
以下,就是一些日本保留的关于七七事变的历史照片,因为这些照片似乎在国内媒体未曾见到,故此发来与大家分享。
15…2日军绘制的卢沟桥周围地形图。可以看到,日军一木大队试图“占领后与中国方面交涉”的一文字山,正是切断宛平与北平联络的咽喉。
15…3日方所作宛平/卢沟桥地区地形图,可以看到日方第八中队的演习区域,恰要穿过卢沟桥和宛平城。
15…4全副武装的日军实枪荷弹在中国军队鼻子底下穿越宛平。
选择这样的地点进行实弹演习,在当时双方矛盾一触即发的背景下,如果说没有挑衅的意味实难令人信服。日军回忆当时穿越城门时,城墙上的中国官兵总是面色严峻,如临大敌——而这,竟然也成了日军攻击中国军队的理由之一——“中国军队富有敌意”。
当时北平周围中日两军驻扎犬牙交错,日军与中国军队经常出现对峙乃至战斗的情况,日军动辄包围中国军队的驻地,这是一次双方冲突中拍摄的照片。骄横的日军和作泰然自若状的二十九军军官都可以看到。
15…5双方冲突中拍摄的照片
15…6中国军队在丰台的兵营
15…7日军在丰台的兵营
15…8卢沟桥打响后,双方呈现拉锯作战,前后20日,日军始终不能占领宛平。这是双方在宛平城外永定河畔交战的前沿,日军的战壕清晰可见,远方为双方争夺要点龙王庙。
与卢沟桥事变有关的几名日方重要人物照片
15…9二等兵志村菊次郎——日第八中队新兵
就是他在演习中的走失成为双方开战的导火线。事后日方也承认志村是因为刚入伍,缺乏经验而走丢,但这个导致战争的“小人物”没有受到任何惩罚。1944年,志村在缅甸死于孙立人部中国远征军之手。
15…10日军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战后曾接受秦郁彦的采访
15…11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中佐,发动对宛平攻击的直接指挥官,1942年在瓜达尔卡纳尔和美军的战斗中战败自杀。
15…12牟田口廉也,时任日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联队长,有小东条英机的绰号,极力支持一木清直。战争后期因在缅甸战败,损失惨重被撤职。
15…13卢沟桥战斗打响后,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