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页)
正规军,就只能是“土匪”、“马胡子”了。堂堂正规军一夜之间竟然连自己的番号都不能使用,各路抗战部队也因此而气馁。
在这种情况下,黄显声急中生智,将新编部队改称为“辽宁抗日义勇军”,编张海天部为第一路,项青山部为第二路,陆续委任达二十余路,自己担任总司令。
这就是“抗日义勇军”的最初来历。
1931年12月15日,张学良倚为依靠的蒋介石下野,张的抵抗意志更加消沉。在日军大举进攻的压力下,张最终下令东北军主力于1931年最后一天撤离锦州。在回复记者的访谈时,东北军方面表示在锦州周围与日军进行了激烈的攻防战斗,最后不支撤退,损失五千余人。然而,在当地的外国人和民间团体回忆,东北军的各部,除步兵十九旅、骑兵二十旅的部分部队,装甲列车队以外,基本与日军未有接触即撤离,撤离时日军还在锦州的百里之外。真正在锦州外围和日军展开了血战的,是黄显声部下的义勇军和公安队。他们与日军在白旗堡、田庄台、盘山、打虎山各地辗转血战,还曾经反攻过营口,给日军造成相当重大的打击。
记东北军名将黄显声(3)
东北军撤退时,黄显声率三个骑兵公安总队断后掩护。黄以第一、第二总队掩护机关人员撤退,亲自带第三总队到大凌河畔杨官屯拒敌。1932年1月2日,黄部与日军渡大凌河部队展开激战,由于敌众我寡,战斗到夜间两点三十分,黄下令炸毁女儿河铁桥阻挡日军追击,部队撤向关内。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义勇军部队,一部随黄显声入关,一部留在当地继续和日军作战。
由于“义勇军”这个名字响亮而且贴切,逐渐成为东北各地抗日军民最为常用的叫法。1935年,田汉、聂耳合作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脍炙人口的战歌,后来成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然而,很少有人去细究这里所说的“义勇军”,最初指的是哪一支部队了,它代表的,是白山黑水的关东人,也是全体中国人不屈的精神。
入关后的黄显声将军,所部公安骑兵总队和一同撤退的保安队、义勇军被改编为骑兵第二师,黄任师长,参加了长城抗战,再次与日军交手。以后,为了替张学良将军控制五十三军万福麟部,又前往万部担任副军长兼一一九师师长。威震冀中的吕正操司令员,当时就是他的部下,也是他的好友。黄显声将军并协助张学良策划和实施了西安事变。
1938年,黄到武汉活动争取释放张学良将军不果,经周恩来介绍,准备以中共特别党员的身份到延安组建新东北军,不幸被国民党方面扣押,从此开始了十年的拘禁生活。
据推测,黄显声的被扣押,与东北军内部斗争也有很大关系。黄是张学良最为亲信的少壮派军官,长城抗战后,张学良深感老东北军将领各顾妻子,腐化老朽,已经不堪改造,因此大力提拔少壮派军官,黄显声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这种做法明显侵犯了占据高位的老牌将领的利益。张学良被扣以后,东北军上层并非都尽全力营救,而是在蒋介石的拉打之下分裂,自相残杀,可说与此有关。失去了张学良支持的黄显声,也成为这些老牌将领的眼中钉。正是因为看到这一点,蒋才毫不犹豫地扣留了这位著名的抗日将领,他确信这不会影响他对于东北军的使用。(蒋介石深恨黄显声,因为从事后的情报得知,西安事变中,黄显声是张学良最主要的助手之一,而且态度强硬明朗。)
在被扣押的十年时间里(最初还给会武术的将军戴着镣铐,怕他逃跑),黄显声从不屈服,坦然自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现在虽然坐牢,但并没有犯法,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问心无愧,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只有在反复读一句诗时,将军常常痛哭失声。这句诗就是陆游的“报国欲死无战场”。
写到此处,忽然想起了陆游的另一首诗: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有一种说法,讲东北军旧部和共产党方面(例如黄的秘书刘澜波)都曾努力争取让黄显声将军越狱,看守的特务也为将军人格所感,多同情于他。但营救为将军所拒绝。
这是有一定真实性的说法,因为黄显声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