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而且把儒家的礼误用到格致。没有仁爱,不平等的社会里,必然导致剥削与压迫。这里又扯远了,我们还是言归正传。
鲁迅试图改变国民精神,实际上就是希望同为下层的民众应该互爱,而不是充当看客,像阿Q一样,他本来也是弱者,但他本性还是欺弱怕强,没有对与他一样处境的人们的丝毫同情心,这是民众愚弱之处和可悲之处。这种看客精神本质上是比统治阶级那里尝到的,因为在民众的潜意识里,民众也想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就像孔乙已一样梦想有招一日成为举爷,享受荣华富贵。实际上,民众身处下层社会,心里却还是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的思想,所以阿Q幻想:
……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下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欺弱怕强,缺乏仁爱精神和斗争精神,这就是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也是阿Q精神的一个方面。我们在《水浒传》里可以看到梁山好汉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仁爱精神和斗争精神,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从聚义到忠义,内心本质上仍然是想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旱路了梁山英雄的恶根性,最终断送了梁山英雄的伟大的“无产阶级**事业”。
生命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肉体的存在,而且还是精神的心灵的存在。物质永远而且也只是精神的基础而已,物质的发达和强大并不必然造成精神的发达和强大。心不变则人永远不变,精神不改变则人永远是老样子。欺弱怕强的现象是中国人精神的普遍现象,人从欺弱中得到一种*,释放了怕强的压抑,取得了暂时的心理平衡,也就是争取到了做奴隶的权利。中国人既缺乏儒家的仁爱精神,又缺乏西方人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我们从《西游记》里看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但孙悟空的精神世界同样是贫乏的,他只是想“皇帝轮流做,何时到我家”,他也只是想成为统治阶级或上层社会的一员,根本不是为自由而斗争。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就是学而优则仕,成为统治阶级或上流社会的一员,在下层民众中耀武扬威,中国人的“衣锦还乡”意识就是这样。这些奋斗目标与其说是为精神而斗争,不如说是为物质而斗争。
任何社会的本质都是不平等,在人类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斗争,将来也很难会出现真正的平等,人与人的不平等似乎是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只是形式上有所改变而已,一种新的不平等取代旧的平等而已。在不平等的社会里,人们没有儒家的仁爱精神,人人欺弱怕强,为物质利益而勾心斗角沦为物质的奴隶,这种仁爱精神如果深植于人心,那么美好的社会和光明的世界,就不必等到若干世纪以后了,光明的世界马上就可以来临。冰心一手拿着超人精神,一手拿着仁爱精粹,像个女菩萨一样把光明撒播到人间。我们中国人缺乏的就是这两种精神:超人精神和仁爱精神。这是治疗一平等社会中的种种痛苦的两剂良药。超人精神就是不怕强的精神,仁爱精神就是不欺弱的精神,只要根除了中国人的欺弱怕强的劣根性,中国人的精神才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超人精神就是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仁爱精神就是为社会而和谐的精神,前者是圣火精神,后者是纯水精神,只有具备了这两种神圣纯洁的精神,所有的生命才会活泼才会旺盛。
鲁迅小说的深刻就在于贯穿着探寻人的存在的终极问题,人为什么而存在,什么可以证明人是存在的,人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鲁迅的小说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小说,鲁迅在小说中大声呐喊,希望重新人们对几千年人的“存在的遗忘”的记忆。中国人沉睡了两千多年,人的存在被遗忘了,狂人发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他的存在的虚无,人人都想吃他,连他的大哥也不放过他,狂人发现了人的存在,却坠入了虚无。祥林嫂也在追问人的存在,但是她也意识到存在即生命的痛苦,在无法介入等级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她在绝望中死去。阿Q在不平等的社会里宁愿麻醉自己,在现实中受尽屈辱,却欺弱怕强,自欺欺人,在精神上在幻想中战胜了他人,得到暂时的快乐,为精神的胜利中他得到了空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