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5 页)
的冷漠辩护?可悲
的是,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所谓“看不见”其实仅仅是选择性失明而已。
的确有人感到了这样的不安,所以我们才看到在美国,这个同样距达富尔万里迢迢的地
方,竟然有成千上万人在吃饭、睡觉、娱乐之外为达富尔人的命运奔走呼吁。不但要扫自家
的“门前雪”,还要去管他人的“瓦上霜”。
为达富尔呼吁的组织里,最有号召力的莫过于“拯救达富尔联盟”。它
2004年
6月
成立,由
160多个非政府组织结盟组成,目的是提高美国社会对于达富尔危机的认识程度、
敦促政府采取更多的干预行动。2006年
1月,该联盟发起了“为达富尔发出
100万个声
音”的行动,号召
100万个人给布什总统发明信片,要求美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6
月底该活动结束,第
100万个签名的人是希拉里·克林顿。
“联盟”还与其他组织合作,于
2006年
4月底在华盛顿举行了“拯救达富尔”示威,
要求加强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国际救援行动。这次示威集会中有很多政界要人,也有乔治·克
鲁尼这样的电影明星,但最重要的是,
10万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其他组织团体也在积极行动。比如
“屠杀干预网络”,致力于动员群众给本地的国会代
表施压,“提高政治家对屠杀保持沉默的成本”。它给政治家的“达富尔表现”建立了一个
打分系统,并积极支持经济团体对苏丹撤资,批评美国政府对维和行动支持力度不够,最近
又发起了“询问候选人”活动,“逼迫”2008年总统候选人们在达富尔问题上表态。再比
如“学生立即行动”组织,主要通过学生的力量来给政治家施压。2005年
11月,他们通
过给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卢格的政治捐款人施压,加速了国会“达富尔和平与责任法案”
的通过;2006年
4月
28日,850个学生参与了“学生游说日”活动,和国会代表举行会
谈;同时学生们还成功推动了
30所大学和
8个州断绝与苏丹的投资关系。其他像“大屠杀
纪念馆”、“人权观察”、“伊斯兰救援”等等组织,都纷纷采取了行动。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表现达富尔主题的文艺作品也开始出现。流行美剧“急诊室”、“白宫群英”、“第七
天堂”,都有与达富尔相关的剧情,反映达富尔危机的电影、音乐、漫画、图书纷纷出台。
去年
12月的一个民意调查显示,62%美国人认为政府应该把阻止达富尔屠杀当作优先政策,
在外交政策上,其重要性仅次于伊拉克问题。来自民间的这种压力强化了美国政府对达富尔
危机的干预态度。从去年
8月“达富尔和平与责任法案”的通过,到布什政府对冲突双方
的几次调停,从公开谴责苏丹政府到对苏丹政府实行经济制裁,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政府对
民间压力的呼应。
当然,仅用“心地善良”来解释美国社会这种去扫他人“瓦上霜”的“非理性”行为是
不够的。这种风起云涌的人道主义关怀,很大程度是活跃的公民团体动员能力的表现,而不
仅仅是民间自发的热情。就算民间能够自发地迸发高度热情,这种热情的“可持续发展”,
往往要依靠民间团体的机构力量。10万人为了远方的痛苦聚集到白宫前,绝不可能是谁一
挥胳膊就能实现的,只有公民社会发达的组织资源才能让一盘散沙的社会在必要时迅速“凝
结”起来,并且通过源源不断的“创意”给人们冷却下去的激情加温。当然,发达的公民团
体也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一定经济水平、长期公民意识教育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