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页)
狄青在开封当兵时,有一次恰好碰到考进士发皇榜,考中状元的王尧臣“春风得意马蹄疾”,走在街上*,轰动京师。当时狄青与几个军中的同伴也在街上看热闹,其中一个感叹道:“人家年纪轻轻就考中状元了,我们却还在做一个小兵,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实在太大了。”这时的狄青愣头愣脑地说:“人与人的差别主要是看才能怎么样,出身并不重要。”他的同伴都笑他不懂世俗。
但是多年以后,这个不懂世俗“潜规则”的狄青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征西与平南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不但成为大宋士民崇拜的偶像,无数少妇少女的“杀手”,还位极人臣,在枢密府当上了枢密使。而当年的状元王尧臣,竟成了当年拱圣营小兵的副手——枢密副使。
当时的仁宗皇帝曾给王尧臣一个任务,让王尧臣私下劝劝狄青,让他用药将脸上的黥文给抹掉。
黥文就是刺字,有点像现在的文身。《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一般都是“犯了罪”才逼上梁山的,他们“犯罪”后都要在脸上刺字,被人骂作“贼配军”,宋江、林冲、武松等,无不“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狄青的脸上为什么也有刺字呢,是不是在开封当骑兵时犯了什么罪?不是。
其实在宋代,不但罪犯要刺字,当兵的人也无一例外地要刺字,被当做罪犯来看待,这是宋朝重文轻武的重要表现。
士兵的刺字,不是像岳母刺字一样,在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而是在脸上刺出所属军队的编制,狄青的刺字,就是他在开封拱圣营里当小兵时留下的,应该是“拱圣第×指挥”一行字。
当时的宋仁宗看着狄青脸上那行刺字,觉得这个样子去枢密府当官有点不像话,但自己又不好意思说,好像歧视军人似的,于是让王尧臣去说。
不料狄青说:“我狄青本来就是行伍出身,若没有这行字,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所以我觉得不应该将它抹去,而应该让它好好留着,正好可以鼓励我大宋的士卒们,让他们都知道,在脸上刺字并不是多么羞耻的事情,即使是枢密使这样的高官也是每个士卒可以争取的。”
当时王尧臣看着自己这位上司脸上的刺字,真是越看越有趣,忍不住说道:“狄公脸上的那行涅文啊,自从做了枢密使,就愈显得光明鲜亮了。”狄青听了也不生气,冷冷地说:“王公若要是喜欢的话,我可以免费送您一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8.少一进士及第耳
宋朝重文轻武,而科举制度是实现重文轻武最重要的手段,因此进士成了时代的宠儿,军事将领也由文官担任。科举制度中倒也有武举,不过考的主要不是武功,而是《孙子兵法》这类理论上的东西。
宋朝重文轻武的最大理由,是武人不可靠,他们手中有兵,有机会篡夺皇位,就像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那样。因此不断地压制武人,让不晓军事的文官主持军务,结果就是连续遭到北方辽朝、金朝、蒙古的军事打压,酿成无穷无尽的军事灾难。
皇帝不信任武人,文官也看不起武官。
狄青在西北前线遇到了多位贵人,但当时西北前线的另一位主帅韩琦看不起狄青,两人的关系非常糟糕。
在西北前线,当时的统帅韩琦主张进攻战略,结果宋军连遭好水川、定川砦大败。这时宋仁宗急调狄青前去应战,一举把西夏军打得大败。
八年之后,在指挥好水川战役时遭遇大败的韩琦,出知定州兼真定府、定州、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定州是一个军镇,原本一直由武将镇守,这时朝廷改派了韩琦这个文官来接手。
韩琦不信任武将,到任后开始用他的方法整顿军队,据说他对那些品行恶劣的士兵毫不留情地诛杀,而对以死攻战者予以重赏。
这个时候,狄青正在真定路副都总管的任上,韩琦成了狄青的顶头上司。一天,韩琦设宴,席上有一名叫做白牡丹的歌伎,趁着酒酣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盏。”
或许是因为最近颇受了点“穷酸饿醋”的文官的鸟气,狄青听白牡丹称他“斑儿”,讥笑他面有涅文,心中十分不快。隔了几天,狄青找了个事,笞挞了白牡丹一顿,出了心中恶气。
没过几天,狄青的旧部焦用押兵路过定州,狄青请他喝酒。没想到焦用所押的卒徒状告焦用一路上管理混乱,克扣士兵供给。韩琦正在军中实行严打政策,立即擒拿焦用,准备诛杀以肃军纪。
狄青为了拯救焦用,数次求见韩琦,韩琦根本不愿见他。最后狄青就在韩琦公署的门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