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3/4 页)
拍案而起,大喝一声: “不能再问了! ” 这一下大家又懵了,张差招供,您激动啥? 但他的三位同党当即反应过来,立刻站起身,表示审讯不可继续,应立即结束。 七人之中,四对三,审讯只能终止。 但形势已不可逆转,王之寀、陆梦龙立即将案件情况报告给张问达,张侍郎十分震惊。 与此同时,张差的口供开始在朝廷内外流传,舆论大哗,很多人纷纷上书,要求严查此
案。 郑贵妃慌了,天天跑到万历那里去哭,但此时,局势已无法挽回。 然而,此刻压力昀大的人并不是她,而是张问达,作为案件的主办人,他很清楚,此案
背后,是两股政治力量的死磕,还搭上太子、贵妃、皇帝,没一个省油的灯。 案子如果审下去,审出郑贵妃来,就得罪了皇帝,可要不审,群众那里没法交代,还会
得罪东林、太子,小小的刑部右侍郎,这拨人里随便出来一个,就能把自己整死。 总而言之,不能审,又不能不审。 无奈之下,他抓耳挠腮,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 '1369' 在明代的司法审讯中,档次昀高的就是三法司会审,但昀隆重的,叫做十三司会审。 明代的六部,长官为尚书、侍郎,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员外郎,一般说来是四个司,
比如吏部、兵部、工部、礼部都是四个司,分管四大业务,而刑部,却有十三个司。 这十三个司,分别是由明朝的十三个省命名,比如胡士相,就是山东司的郎中,审个案子,竟然把十三个司的郎中全都找来,真是煞费苦心。 此即所谓集体负责制,也就是集体不负责,张问达先生水平的确高,看准了法不责众,
不愿意独自背黑锅,毅然决定把大家拉下水。 大家倒没意见,反正十三个人,人多好办事,打板子也轻点。 可到审讯那天,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人是喜欢热闹的。
除了问话的十三位郎中外,王之寀还带了一批人来旁听,加上看热闹的,足有二十多人,人潮汹涌,搞得跟菜市场一样。 这次张差真的疯了,估计是看到这么多人,心有点慌,主审官还没问,他就说了,还说得特别彻底,不但交代了庞老公就是庞保,刘老公就是刘成,还爆出了一个惊人的内幕: 按张差的说法,他绝非一个人在战斗,还有同伙,包括所谓马三舅、李外父,姐夫孔道等人,是货真价实的团伙作案。 精彩的还没完,在审讯的昀后,张差一鼓作气,说出了此案中昀大的秘密:红封教。 红封教,是个邪教,具体组织结构不详,据张差同志讲,组织头领有三十六号人,他作案,就是受此组织指使。
一般说来,凑齐了三十六个头领,就该去当强盗了,这话似乎太不靠谱,但经事后查证,确有其事,刑部官员们再一查,就不敢查了,因为他们意外发现,红封教的起源地,就是郑贵妃的老家。
而据某些史料反映,郑贵妃和郑国泰,就是红封教的后台。这一点,我是相信的,因为和同时期的白莲教相比,这个红封教发展多年,却发展到无人知晓,有如此成就,也就是郑贵妃这类脑袋缺根弦的人才干得出来。
张差确实实在,可这一来,就害苦了浙党的同胞们,审案时丑弁百出,比如胡士相先生,负责做笔录,听着听着写不下去了,就把笔一丢了事,还有几位浙党郎中,眼看这事越闹越大,竟然在堂上大呼一声:
“你自己认了吧,不要涉及无辜! ”
'1370'
但总的说来,浙党还是比较识相的,眼看是烂摊子,索性不管了,同意如实上报。
上报的同时,刑部还派出两拨人,一拨去找那几位马三舅、李外父,孔道姐夫,另一拨
去皇宫,找庞保、刘成。 于是郑贵妃又开始哭了,几十年来的保留剧目,屡试不爽,可这一次,万历却对她说: “我帮不了你了。 ” 这是明摆着的,张差招供了,他的那帮外父、姐夫一落网,再加上你自己的太监,你还
怎么跑? 但老婆出事,不管也是不行的,于是万历告诉郑贵妃,而今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人能救她,而这个人不是自己。
“唯有太子出面,方可了解此事。 ”
还有句更让人难受的话:
“这事我不管,你要亲自去求他。 ”
郑贵妃又哭了,但这次万历没有理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