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页)
忙着把一堆堆的书籍打包装箱,然后抬到门口等候着的马车之上,整个过程简单而井然,伙计们进进出出,热闹非常。
看到林星造访,伙计们连忙停下手中的活儿,纷纷过来行礼问好。
林星示意伙计继续干活,不用理会,然后叫了一个伙计过来问话,道:“你们这是在干什么?”
那名伙计答道:“回大人,我们正在将印刷好的书籍,打包之后,交到门外的四通快递车上,然后运往各地的新华书店销售。”
原来是这么回事。林星询问道:“现在外面有多少家新华书店?”
那伙计一边心算一边道:“回大人,目前杭州城内有五家新华书店,整个浙江,又超过三十家新华书店,算上之前的韶州和广州的话,总共有七十多家门店。”
这个数字让林星大出意外,更意外的是韶州和广州的新华书店居然还在运作,自己可是不在那里了呀,遂问道:“怎么,韶州和广州的新华书店还在运作么?我们的人手不是都不在那里了吗?书屋也搬到这边来了,还有人光顾么?”
那名伙计点点头,很是高兴地说道:“有!大人不知,新华书店办得很成功,名头早已经打响了,现在百姓已经养成一个习惯,评书就去三味书屋,看书就看起(和谐)点书苑的,买书就去新华书店。”
林星和众人相视一笑,想不到三味书屋发展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即使搬走了,还是在每一个地方留下了新华书店,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买书去处。
那名伙计见林星笑得很开心,又说道:“其实说起来还是要多谢大人,若没有你开办的四通快递,我们也发愁怎么把书运回韶州和广州呢。现在啊,我们每天都有三车的书籍要发往岭南,风雨不断,寒暑不改。”
每天三车?看来宋朝的人真的很喜欢看书,林星也是由衷的高兴。
打发了那名伙计之后,林星穿过忙碌的人群,走到了里面印刷书籍的地方。
郑铁山见林星很有兴致地看着印刷工人单调重复地工作着,笑着介绍道:“贤弟,这是活字印刷。是前朝毕昇发明的,非常有效率。简单的原理就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这种印刷方法,比过去的雕版印刷快多了,不信你可以问问印刷师傅。”
林星还真是跑去问那几位印刷的伙计,道:“你们一天能印多少书籍?”
伙计们恭敬地回答道:“回大人,我们新华印刷社共有伙计十二名,其中两人刻模,七个人印刷,三人排版,一天下来的话,可以印刷十一车书籍。其中三车发往岭南,八车发往浙江。”
林星粗略估算了一下,得出的结果让他讶然道:“一天十一车,一个月三百多车,一年四千车。天哪!四千车的书籍卖出去,那得多少人受益啊!”
随即问了一个关心的问题,道:“伙计,这么多的书里面,什么类型的卖得最好?”
那名伙计看了看正在印刷的纸张,擦了擦汗道:“回大人,卖得最好的有两类,一类是考试书籍,科举永远是读书人最喜欢的书籍,我们这里有大量的经史子集,印刷质量好,运输速度又快,学子们都喜欢买我们的书。另一类是小说,包括玄幻类的,历史类的,爱情类的,鬼神类的,寻宝类的,都有大批读者。”
林星随手拿起一本印刷好的《论语》,摸着那光滑的书页,悠悠地念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郑铁山笑道:“贤弟到底是读书人出身,念起这论语来,全情投入,有感而发,活像一个塾堂里的老学究一样,有板有眼啊!”
林星自我解嘲地笑道:“大哥就别打趣我了,像我这样行事不拘一格的人,若是去了私塾教学生,那可真是误人子弟呢!哈哈!”
郑铁山摆摆手道:“哎!贤弟哪里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田间农夫尚且可以为人师,何况是学富五车的贤弟呢?其实不知多少学子想拜你为师呢,只是没那个机会罢了!”
林星被吹赞一番,笑道:“照大哥这么一说,日后我要是告老还乡,在乡下开几间私塾,教几个蓬头稚子,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郑铁山可不听他这番胡言,摇头道:“得了吧!贤弟,你要是去乡下教书,太阳都从西边升起了!”
众人一阵大笑。
玩笑过后,林星又在三味书屋转了一圈,看望慰问忙碌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