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1/4 页)
上官桀知道,刘弗陵所下诏书,封皇后也好,封侯也好,全都是经过霍光头点的。霍光为什么能点头?很简单,他妥协了,是盖长公主逼他妥协的。所以,上官桀还欠盖长公主一个人情,全家人必须向人家表示感谢。当然,上官桀父子不是务虚,当初答应要给丁外人弄个侯爵,现在还没落实。
欠钱还钱,欠债还债。上官桀全家出动,轮翻游说霍光,说丁外人怎么怎么的,能不能封他一个侯爵?然而,霍光雷打不动,说来说去,只有三个字:不同意。
我认为,霍光此举,不是要跟上官桀抬扛到底,要怪只能怪上官官当初给人家出的筹码太高了。
自汉朝开国以来,如果想被封侯爵,得有两个硬条件:一是武功;二是手腕和运气;三是皇戚。要想建立武功,就得上战场,有敢问脑袋路在何方之勇。事实上,舍命冲锋还不够,还必须有成果,不然脑袋赔了也是白赔了。李广就是典例,纵横沙场几十年,拼到最后一场空。最后,只能带上没有封侯的遗憾,愤然离世。
当然了,没上过战场,没留下武功,有人也照样封侯。君不见,当初公孙弘大器晚成,登顶丞相之位。汉武大帝刘彻见其身份卑微,封他侯爵。从此,公孙弘开了当上丞相就能被封侯的风气。正因为此,田千秋捡了一个大便宜,当上丞相后也被封了侯。然而,总结公孙弘和田千秋俩人,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封侯,你没有公孙弘的手腕,必须有田千秋的运气。
当然,如果你是皇戚,问题也就简单了。皇戚被封侯,那是汉朝的光荣传统了。当年,周亚夫拿出刘邦当年封侯规矩,死拦孝景帝刘启,说皇帝不应该封王太后家亲戚。可最后又怎么样?不该封的还不是封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周亚夫长的什么脑袋嘛。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霍光当然知道这个道理。问题是,规矩要改,也不能太过离谱。丁外人要被封侯,就像今天的我们要评职称,多少也得有些像样的条件吧。那么,丁外人任什么条件被封侯呢?他有武功吗?没有。他是丞相吗?不是。他是皇戚吗?废话。
汉朝三大封侯标准,丁外人一样没有。难道,就凭他是盖长公主的地下情人,就封他侯爵。此事传出去,不要说汉朝人,估计连匈奴人都要笑掉牙齿。
现在,我们可以替霍光下一下结论了:丁外人要想封侯,简直就是胡扯。
现在,无论是上官桀父子,还是丁外人,或是盖长公主,也都发现,当初上官安许诺给丁外人封侯,的确是胡扯过头了。
那怎么办?
很好办。既然丁外人封侯是胡扯的,那么升官总是可以的吧?于是,上官桀又到霍光,提了一个条件:可不可以给丁外人腾出一个光禄大夫的官位?
在汉朝,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三个等次。分别是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没有固定员数,也没有固定职务。但皇帝有需要,必须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汉武时期,刘彻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
对上官桀来说,帮丁外人只捞了一个替皇帝跑腿的工作,似乎有点对不住人家。但是,千万别小瞧了光禄大夫这职务。当年,霍光也是从光禄大夫一路干上来的。
所以,在汉朝,只要当了光禄大夫,就等于一只腿踏进部长级高官行列。将来只要丁外人两只脚踏进众卿队伍,离丞相也就不远了。当上了丞相,封侯不也是挺自然的事吗?
这招这叫,迂回战术,长远之技。妙,实在妙啊。
事实上,情况一点也不妙。霍光问上官桀,想让丁外人当光禄大夫是吧。我现在可以明白地告诉你,门儿都没有。
算起来,上官桀这是第三次求霍光办事了,却一件都没办成。是的,面子丢得实在大了。上官桀满腔的怒火,仿佛只要一根稻草点燃,即可喷涌而出。
想当年,上官桀位列九卿,霍光还不过是个奉车都尉兼光禄大夫,俩人成俯仰之势。如今,上官桀是左将军,上官安当车骑将军,皇后还是自家亲女儿。举汉朝天下,上官家族可谓权倾天下。尽管如此,竟还只能看着霍光给颜色,简直是逼人太甚。
给你脸,不要脸。那么,就只好翻脸了。
上官桀认为,上官家族的生存空间和升值空间,受到了霍光的严重压抑。要想往前,必须将霍光扳倒。然而,上官桀又清理地看到,仅靠上官家族,根本就动不了霍光那块巨石。所谓路有不平,众人铲。这时,上官桀想到了一个人。
上官桀想到的人,是桑弘羊。事实上,辅政以来,桑弘羊没少出过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