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页)
们又不断拥向寺庙。索、巴青一带还常见家庭尼姑,尼姑当然不出嫁,将终生由父母兄弟家人供养。这种现状使许多人为之忧虑。同时这一带为数不少的百姓不挖虫草不杀生,家中牛羊成群,任凭自然老死而从不宰杀,宁肯拿粮食去别处换肉。
不杀生的传统心理,大约也来自早期人类的一种原始意向。原始人与自然万象平等相处,从未感觉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有一丝一毫的优越,人类与万物共生共荣,其间有一种神秘的感应和交流。后来宗教又将人与动物各定为六道轮回之一,即人与畜也可互相转化,更鼓励了这种惜杀习惯。
在藏北民间,传说虽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随手拈来,却绝少听到人类起源之类远古神话。藏南有神猴与罗刹女交合繁衍了藏族的说法,恐与后来传人的佛教有关,尚未深入考证;听说最早本教认为,世界是从蛋壳里孵化而成。曾拿这个问题请教本教首领传承人的雍仲加瓦,他证实赤松德赞时代出现的一本本教经书《僧度》中有这一说法;但雍仲加瓦显然不怎么信服,他说世界假如是从蛋壳里出来的,那么这只蛋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本教现在这样论述世界的起源: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尘埃“多查热”,能够聚集生长。阳光下可以看见的一粒微尘,是由四十九个“多查热”组成。它的发生是水分、气体及热量的凝聚。
原始世界存有五大元素:土、水、火、风、空。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空生风,风吹火,火与水相撞,连续运动的结果,形成像煮沸后的牛奶的表层奶皮,“多查热”不断随之运动,“奶皮”渐渐积厚形成地球土壤——雍仲加瓦客观地说,凡宗教都认为地球是平面的而非球体的。
巨风吹成的巨大山峰叫“热任”,风小些的造成七座山峰叫“热堆”,七山环绕大山,又有七湖环绕七山。山脚分布四大洲、八小洲……
本教对于佛教长期、大量吸取的结果,造成了真伪莫辨的局面。想要搞出一点儿纯粹属于本教的东西也很难。以上解释尤其后半部分颇类佛教有关世界生成的说法,令人生疑。
后来我从几本书中同时得知一本叫《卓浦》的经书有关于本教创世纪的较为可靠的记载。'注'雍仲加瓦详尽谈到了当前佛本异同——创始人不一,教义相同;本尊神不一,本教的本尊神众多;宗教舞蹈不同;所吹法号不同;手持法器不同,而喇嘛教的密宗则与本教一致;印度佛教不烧香、不摆供果、各地没有保护神,在这些方面,喇嘛教也受本教影响。
本教也念六字真言,读音与喇嘛教不同;佛、本转山转圣物方向相反……
——由此看来,只是些细微末节的不同,佛、本已经大同小异了。
曾作为印度国教的佛教自传向国外后,在自己的故乡反而渐渐衰亡了,印度教取而代之,十九世纪后,才由斯里兰卡重新输入,不过今非昔比,地位卑微。如同西藏的本教之于喇嘛教。
藏传佛教(喇嘛教)千余年来却在西藏发扬光大,历久不衰。奥秘正在于它早已进行过本土化的改造,早已适应了藏族精神传统的土壤与气候。被改造了的佛教在内容和形式上究竟离它的初衷有多远,没有多少西藏人理会这问题,以至于一位西方人抱打不平地指责:“喇嘛教的最后形式是不会得到其神圣的佛祖的承认的。”
喇嘛教其实也是被征服者。佛、本之间的高度融合才使它植根于这片全民信教的土地。如本教一样,它带有明显的多神教痕迹。众神之间呈无政府状态,分工与相互关系始终不很明确。释迦牟尼与敦巴辛绕成了遥远的可敬畏不可亲近的佛像——在西藏,不适宜于一神化信仰的生长,理论化了的宗教外壳中,包容了藏民族的初级宇宙宗教意识,包容了实质上的泛神论。人们把神佛具象化了,具体得可见、可感、可亲近。大自然就是最现实的神。千百年来被信徒们所肯定下来的,唯有自然之神。
闭塞的巴青,许多个世纪以来受外来影响很小,此地至今仍公然是多神世界。山有山神,水有水神,路有路神,火有火神。在一些百姓家中禁忌仍然很多,比如在火炉上、灶台上就不准放不干净的东西。行路走至山顶,在山口石堆上丢一颗石子,念一句:路神请保佑我一路平安。这样的石堆叫“朗杂”——路人石堆,敬路神之用,与西藏各地玛尼堆不一样。前者的经幡只是“风马旗”。原始宗教崇拜马,经幡上也只刻一匹马。而玛尼堆经幡则刻满经文和佛像,并有经石板。
巴青各部落都有各自的保护神山。自古以来,牧民们依山傍水而居,对神山圣湖的崇拜,构成他们几千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