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2/4 页)
杰布接着讲了起来,唐高宗龙朔三年,也就是公元663年,论弓仁出身于吐蕃噶氏家族。他的祖父噶东赞因辅佐吐蕃王松赞干布有功,名垂青史。他的父亲论钦陵曾经官至吐蕃的大论,相当于兵马大元帅一职。论弓仁所处的时代,兵荒马乱,征战四起,论弓仁从小专心习武,熟读兵书。后来,由于吐蕃内部的贵族权利争斗,他的父亲论钦陵兵败自杀,论弓仁和他的叔父赞婆率一千多部下投奔大唐,随即又把曾经统率的吐谷浑部七千兵马带入中原。大唐王朝对他们待以上宾,给予了很高的礼遇。羽林军郊外迎接,相当于今天的仪仗队。武则天亲自接见,赐宴武威殿,并赐予他们免死铁券,赞婆被封为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归德郡王。论弓仁被封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所辖军队被安置在凉州兴源谷。不久赞婆因病去世,被唐王朝追封为安西大都护。论弓仁到中原后,很受重用,他也得以施展才干的机会,当年即于唐蕃争战的前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吐蕃军队数千兵马放下武器,和平解决了冲突。以后,论弓仁又率军平定突厥叛乱,战果辉煌,数次得到朝廷封赏。据史料记载,论弓仁文韬武略,治军有方,身经百战,纪律严明。多次巧出奇兵,化险为夷,转败为胜。汉家史书对他的评价是:算无遗策,兵有全胜。曾经为官武后、中宗、睿宗及玄宗四朝,军功显赫,名振朝野。论弓仁因长期征战,最终一病不起。唐玄宗得知后,马上派太医救治,无奈病入膏肓,开元十一年四月五日,一代名将论弓仁病逝,时年60岁。唐王朝追封他为拨川郡王,谥号“忠”,葬于长安南郊。《唐书》中专门为他立传,并立碑表墓。他的后人封官袭爵,备受优待。论弓仁在中原生活达24年之久,成为汉史所载最早的藏族高级将领。论弓仁是我们藏人的骄傲,事实上,我们藏人在中央王朝任职受封者,历朝历代,也是不乏其人。马大哥,论起他的丰功伟绩、雄才大略,可是远远超越王玄策喔!
诺日朗哈哈大笑,说道:老马,这下你没话说了吧?
钱教授出语相讥:井底之蛙!
马强大笑:好,好,好!不和你们争,你们人多,一起冲我来,我也争不过你们,再说了,我文化不高,不像你们熟读史书,一张嘴就引经据典。就算我是井底之蛙,行了吧?
梅青见马强有点尴尬,岔开了话题,说道:对了,钱教授,我想请教你老人家一个问题,西藏以前叫吐蕃,为什么后来又叫西藏呢?
钱教授说,西藏这个名称是在清朝正式定名。唐宋时期称为吐蕃;元代设立宣政院;明代称作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指的是前藏,藏也就是后藏,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版图的西侧,后来,正式定名为西藏,这就是西藏得名的开始。清代还曾设立西藏办事大臣一职;民国初期,设立西藏地方政府;西藏解放后,建立西藏自治区,区名使用至今。
梅青道: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众人一路说笑,不知不觉中,到了王林的家园。
王林所居之所,简直就是活脱脱的一处世外桃源,位于一处幽静的山脚,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几间石墙草顶的房屋,连着一个宽大的篱笆小院,建筑风格让人一眼便可以从中看出中原古韵。院子紧邻一片清幽的山林,一条清澈的小溪自林中流出,绕房而过。院子中拴着一条猎犬,见到众人便开始狂吠,扎巴恶狠狠地瞪了它一眼,那条家犬低呜着,止住了叫声,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躲到一边。扎巴紧紧地跟着主人杰布,却是不屑与它计较。
王林的妻子正在院中一颗歪脖树下,剥着一只野兔的毛皮,他们五、六岁的儿子拿着一根树枝,正在院子里的一片沙土上练习写字,见到陌生人进院,害羞地低下了脑袋,在沙堆中继续书写。王林的妻子见到众人时微微一笑,稍稍显出几分羞涩,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却是不放下手中的活计。她看上去倒也落落大方,长相带着部落土著明显的特征。
王林将众人引入房中落座,由于人多,显得十分拥挤。见此情形,诺日朗留在了房中,其它几名队员放下行李,走到院子外面,开始观察附近的地形。梅青也走到外面院子里去看个新奇。
屋内只有几件简单的木制家具,让人觉得惊奇的是,墙壁上居然挂着几副字画,其中有一幅模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画涂抹在白布上,做过简单又粗糙的装裱。
众人很是好奇,愈发地想要了解王玄策的后人究竟是为什么到了这里?却又没人冒昧地开口发问。
王林似是早已觉察出众人的心思,待众人落座安定之后,便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