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页)
说唐太宗盖这个悯忠寺,是种善因,并不是做善行,这就是分寸。〃
〃照法师这么说来,盖了这么个大庙都不算是善行,只算是善因,那么怎么才算是善行?〃
〃这要看对谁来说。如果某甲有一两黄金,他出九钱盖庙,哪怕只能盖一砖一瓦,这是善行;如果某乙有十万两黄金,他出一千两盖了整个的庙,他的善行,比起来像善因,很难算是善行。〃
〃所以唐太宗不算?〃
〃唐太宗身为皇帝,当然不止是十万两的某乙,他盖悯忠寺,不能算是善行。何况,他有权力根本就不使盖悯忠寺的理由发生,那就是何必出兵打高丽?不打高丽,就不会死人,就无忠可悯,所以,唐太宗如根本不打高丽,那才算是他的善行。〃
〃照法师这个因人而异的标准,我发现法师悬的格,简直比我还高。唐朝当时受到四边民族的压力,唐太宗不动手打别人,别人大了,就会打他,如今你法师竟用的是人类和平的标准、不杀不伐的佛教标准,来要求一个十九岁起兵、二十四岁灭群雄、二十九岁就君临天下的大人物,法师未免太苛求了。〃
〃你说的不无道理,我悬格大高了。可是,大人物犯的错,都是大错。唐大宗若不是大人物,我也不会这么苛求了。因为,从历史上看,当时高丽并没有威胁到唐朝,高丽虽然欺负它南边的新罗,但对唐朝,还受唐朝的封、还对唐朝入贡,唐太宗打它没成功,盖悯忠寺回来,第二年高丽还遣使来谢罪、还送了唐太宗两个高丽美人。这些行为,都说明了你说的唐太宗不动手打别人,别人大了,就会打他的威胁性,至少对高丽来说,是担心得太过分。我认为唐太宗打高丽,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天可汗'思想作祟,要君临天下,当然也就谈不到爱和平了。我承认,要求唐太宗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不走武力征服别人的路线,那反倒不近人情了。〃
〃这么说来,法师还是肯定唐太宗了?〃
〃当然肯定,任何人做出来的善我都肯定,而不以人废善。至于想去行善、说去行善,那只是一念之善,并没有行,那是不算的。善和行善是两回事,善不行,不算是善。〃
〃法师这样注意行、注意做、注意以实践检验真理,这种思想,跟孟子以至王阳明的,完全不一样。〃
〃是不一样。孟子认为发善情就是善,所谓'乃若其情,则可以谓善矣';王阳明认为在内心就是善,所谓'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这些抽象的检定善的标准,我是不承认的。善必须要行,藏在心里是不行的。〃
〃法师这种见解,我听了很奇怪,太不唯心了,佛教是讲唯心的。〃青年人露出一点取笑的神气。
和尚好像有一点为难,想了一下,最后说:
〃真正的唯心是破除我执,释迦牟尼与何罗逻仙人辩道时说:'若能除我及我执,一切尽舍,是名真解脱。'我执就是主观的心,善如果没行出来,只凭主观的心认为已经是善就善了,这是唯心的魔道,不是唯心的正道。唯心的正道是破除这种凭想凭说就算行了善的魔道。真正的唯心在告诉人什么是唯心的限度、什么是光凭唯心做不到的。比如说吃饭,必须吃,想吃和说吃并不算吃,一定要有吃的行为;善也是这类性质,善要有行为,没有行为的善才真是伪善。〃
〃法师这一番话,我很佩服。只是最后免不掉有点奇怪,奇怪这些话,不像是一般佛门弟子的口气、不像是出家人的口气。我说这话,是佩服,不是挖苦,请法师别见怪。〃
和尚笑起来,又合十为礼。然后伸出右手,向庙门外面指一指:
〃现在北京城都在过年,大年初二,外面正在赶热闹,而你这位年轻朋友居然有这么大的定力,不怕寂寞,一个人,到这冷清清的千年老庙来研究古碑龟趺,一看就不是凡品。〃
青年人笑了一下。这时候,一阵鞭炮的声音,在附近响起。远处里还传来零落的响声。
〃听先生口音,是广东?〃
青年人的笑容转成了窘态。他听了大多次的挖苦他们口音的谚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广讲官话〃。何况他到北京来,一比之下,官话更是不行。
〃是广东南海。〃
〃法师呢?〃
〃先生听不出我口音?〃
〃我第一次来北方,分不出口音,只觉得法师官话讲得很好。〃
〃说了先生不信,我也是广东人。〃
〃也是广东?〃
〃是广东,广东东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