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页)
个大臣出列禀道:“启奏皇上,如若安乐公主是被歹徒胁持而去,很可能已经出了应天城;请皇上还要下令封锁应天城周围的水陆要道,详加警戒盘查。”“准奏;此事就交由武卫将军来办。”皇上下令,又一个将军领命匆匆去了。
看来今天的大婚是看不到了。我不由暗暗感到可惜。心中也奇怪这安乐公主跑哪里去了,我觉得这公主被人劫持的可能性不大,倒有八成的把握感觉她是对这门婚事不满意,逃婚跑了。
正当众人惶惶不安,议论纷纷时,突然又从外面奔入一名信使。这名信使神色更是慌乱难看之极,气喘吁吁的,直奔到殿前阶下,扑倒在地。一时气促,竟然说不出话来。
皇上怒责道:“你慌什么;有什么快说!”那信使气喘吁吁的道:“禀皇上,刚接到洪都府的飞鸽传书,昨天凌晨寅时洪都府突然遭到汉月国定北将军,洛都总管杨子昭大军的奇袭,已然,已然实陷了!”此言一出;如在殿前投了一颗炸雷。
“什么?”皇上脸上一呆;半晌没晃过神来。群臣都是目瞪口呆;相顾失色……想不到,战争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来临了。
卷二第十七章忧国忧民
此刻的我舒服的躺在床上,窗外皎洁的月光洒落下来,映白了一片床前的空地。我不由的诗兴大发,略一思忖,便已有所得,低吟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提到故乡,我想起了洪都府,此刻已经被那汉月国的大军占领了吧。想起日间皇上和群臣目瞪口呆,失魂落魄的神情,我也不由得不惊叹佩服汉月国的狡诈来。
现在一切都已经很明白了。汉月国派遣那安乐公主来华炎成婚,完全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这个骗局几乎麻痹了华炎国的上至皇上,下至群臣的所有人,使之失去了对汉月国的防范之心。也许有人也曾经对汉月国的不轨之图有所觉察,但或者人微言轻,又或者在这跟汉月国亲善友好的大气氛下,即使觉察到也不敢说出来的。
想起这次会试的关于公主皇太子成婚,两国睦邻友好,一衣带水的议论题,现在觉得是多么的讽刺呀!可怜我还替那公主说了那么多的好话,不知后人又会怎样评价我这个状元了。估计我会成了历代状元中最无耻的一个了。
现在想起那桑如杏分别时的支吾之言,看来那时他对汉月国的图谋已经看得很清楚了,不愧是个老江湖啊,看来姜就是老的辣啊。
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多久,会以什么样的结局而结束。历史上华炎从汉月分离出去的百年间,两国只发生过一些小规模的局部冲突,从没爆发过大的战争。从以前的两国关系来看,确实称得上一衣带水,睦邻友好的。以前的汉月国,被北部一直崛起着的匈奴国一直搅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军事重心一直都是放在北部的。对南方分离出去的华炎一直采取怀柔的政策,即使想征讨也是有心无力,不敢冒南北两线同时大规模作战的风险。
可惜华炎所不知道的是,汉月国对华炎是从来没有放弃将之重纳版图的企图的。匈奴国的大汗阿保牙半年前病重,据称已经归天了,只是被压着消息。从那时起,匈奴国就内乱不断,国力大减,对汉月国已经无力侵掠了。暂时没有了北边的威胁,汉月国收复南边华炎的良机终于到来了,而且看来已经付诸实施了。
这次汉月国出兵的大将,是那屡败匈奴的年轻名将,定北将军,洛都总管杨子昭。从这点看来,这次的出兵,汉月绝不会浅尝则止的了。这场战争,汉月国准备打多久,打多大,也许这两三天便会有答案。从早上的大婚仪式到现在,收到的还只是从北部洪都府的信鸽传书。其他的地方还暂无消息,似乎还很平静。
此刻的我,躺在床上,吟完那首诗,呆了半晌,赶紧起身,挥笔写了下来,生怕迟了片刻,忘掉只言片语,这么绝妙的诗就失去了流传后世的机会了。记下来后,我才长舒了一口气,又在诗旁注明了写作时间。想起日后后人评价起这首诗:这首静夜月光诗是伟大的诗人林子羽在听闻家乡洪都府刚被汉月大军占领的那个夜晚所作。在那个夜晚,月光皎洁而美丽,诗人却辗转难眠,望着天上的明月,想起家乡的亲人,愁肠百结。家乡的亲人啊,你们现在可好么,无情的战火可曾燃烧到你们那一片宁静祥和的土地?在这样的夜晚,你们是否仍可以象我这样欣赏着明月,千里共婵娟呢。这首诗深刻的表达了诗人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愿望,体现了诗人伟大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
在这样一片胡思乱想中,我终于沉沉睡去了。
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