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失败者和愤青以及无能臭狗屎们扔西红柿,还要应诉因为竞争者太弱而面临的反垄断官司;唯独巴菲特最爽,如果巴菲特在中国,还不需要缴所得税……因为目前中国股票盈利是不需要交所得税的。”一种青春的梦想与活力流露在字里行间。
生活中的奋斗会让人忘记年龄和时间。尽管不在父母身边的七年时间里缺乏父母关爱,但李想说:“爸妈并没因此觉得愧对我什么或觉得应该补偿什么,如果是那样可能反而害了我。”李想当时住的院子里有戏剧团,就在几乎所有孩子被家长逼着学二胡、京剧……之时,李想的父亲却从北京给他带回了游戏机,而母亲则教会李想理财,每月30元零花钱,用完不续,攒了不论多少自由支配。这些都为李想以后的成功做了很好的铺垫,让李想学会了思考,学会成长的方式。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2)
2�远离父母的独立
李想中学时跟奶奶住在一起,很少留在父母身边。所以有一个环境宽松的家庭,有一个够大的空间让他自由成长。追根溯源,李想说最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独立是他们所给予的最重要的素质。他也把自己最重要的创业素质归结为——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强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李想总结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是这样说的:“小学时父母给的是命令,初中时给的是建议,高中时是从朋友的角度提出参考,到了高中以后就是信任了。父母给了自己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自己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束缚。”
李想曾在参加CCTV《我们》节目时,吐露了自己关于80后奋斗的观点。而其独立的思想在谈话中被彰显得无处不在。
李想在现场引导所有人从一开始就“讲真话”、“讲心里话”,不再讲套话和废话;但是结果仍然很遗憾,李想认为在发言人中90%仍然选择绕来绕去的回答,答非所问,还有很多人习惯性地先将自己不是针对谁的“免责条款”讲述一遍,站在自己的观点这边说说怎么对,站在对方的角度也说说怎么对,自己不是针对谁的,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都讲不出其所以然,讲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在李想眼中,这样的做事方法和做事效率是在浪费生命,因为在他的眼中,做事就要抓住关键,就要有所得。李想尤其对很多年轻人很遗憾,反而觉得一些老前辈的表现更像年轻人,可爱至极,比如万通的冯仑先生。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到,李想的生命中似乎总是充满激情,总是以不屈不挠的态度面对整个世界。在这个节目中,最触动李想的是现场提起了李想说过的一句话:“最该感谢的人是自己”。掩卷沉思,这其实是一个大实话,心里话。“做到现在最该感谢的是谁?”这是一个记者普遍问的标准的“媒体型”问题,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一般应该是团队、父母之类的。而李想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想说:“最该感谢的人是自己。”后来李想面对媒体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回答的:“团队不是用来感谢的,团队是用来付出和支持的;父母也不是用来感谢的,父母是用来爱的,感谢是没有用的。团队需要的是我们的付出和支持,父母需要的是我们的爱,不是什么感谢。既然感谢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倒不如将这个最没有价值的词送给自己。感谢自己可以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选择、得失负责,对自己负责是所有责任的地基,不然什么天大的责任都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已,毫无根基。”有人说在节目中表示上学期间去农村呆几天就是什么承担了天下的责任,在李想看来这是纯粹胡扯,因为在李想眼中自己连自己该干什么和可以创造什么价值都没想清楚,还大谈什么理想和责任呀。
李想在谈到80后时说得很深刻,他眼中的80后是这样的:“其实80后没有什么意义,坦白地讲,80后这个词最开始就是高燃、茅侃侃、戴志康给媒体用的新鲜词语而已,市场副总裁兰庆的创意。”从李想的成长和经历来看,年轻人奋斗则比80后有意义得多。到底什么是奋斗呢?李想告诉我们:“奋斗就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结果是得是失;奋斗就是全力以赴,没有拼命付出的人没有资格去谈论奋斗;奋斗就是在泰山压顶的压力下持之以恒,永远是在直面困难、解决困难,而不是绕开困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偏离轨道的狂者(3)
与孩子的独立和奋斗相对的另一面是家长的态度,孩子出了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家长”。李想直言不讳地说道:“家长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毁掉了属于孩子自己的价值观;家长不要用自己的观点替孩子做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