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官者竟达到430人之众,仅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也就是范仲淹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那一年,“义门陈”一族有403人应举,后得中并在朝廷逐步升迁担任要职者有18人,另有29人担任各地的刺史、司马、参军、县令等职。至宋仁宗嘉祐年间的半个多世纪,“义门陈”权倾朝野,声名远播,成为有宋以来罕有其匹的名门望族。为抑制陈门日渐庞大的家族势力,嘉祐七年(1062),在宋臣文彦博、包拯、范师道等出谋划策下,宋仁宗以教化四方百姓的名义诏令“义门陈”分庄天下。前后经半年的时间,盛极一时的“义门陈”十二行派被拆解为291个小庄迁往全国各地,其中以江西、湖南等地为多。陈寅恪祖上一支先是迁往福建宁化,继而流徙广东潮州,后又回迁福建上杭。
倏忽间,元、明两个朝代几百年过去了,直到清朝的乾隆年间,陈寅恪祖上又携家迁往江西义宁州竹塅村。在这个山环水抱,云烟氤氲,灵气缭绕的祥瑞之地,流徙日久的陈门子弟在历史的几番荡动中终于站稳了脚跟,开始置屋购地,兴学耕读。当宏大气派的“凤竹堂”在山水环伺的竹塅地界拔地而起时,历史的进程已到了乾隆末年,称雄一时的“康乾盛世”即将随风飘散,大清帝国已显疲惫之态。与之相反的是,竹塅陈氏却渐渐步入了青春焕发的盛年,有宋一代“义门陈氏”的家训与光荣,再度唤醒了陈氏子弟久远的记忆,蛰伏于心中的祖先血液如春风化雨在胸中涌动,建功立业、重振家风的辉煌梦想,于世局即将巨变的前夜就此形成。在这个久违的大梦诱导驱使下,陈氏弟子加紧勤读苦练,向着科举的道路奋力迈进。20年之后,大清帝国的盛世不再,乱象已生,陈氏一门羽翼渐丰,开始了冲天一飞的蓄势运力。
北京初会(2)
1851年1月11日,一个叫洪秀全的乡村落第秀才约集万余教徒在广西金田村造反起事。延续13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开始,大清帝国版图内陷入了长期内战与混乱,一个豪杰并起、群雄争霸的新时代业已来临。在刀光火色的闪耀中,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李鸿章……于历史的星光照耀中先后登场,并以自己的雄才谋略去试着改变历史进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里,有一个历史无法绕开的关键性人物继之登场亮相,这便是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
据义宁史志载:就在洪秀全率众造反起事的这一年,即咸丰元年(1851)秋,陈宝箴(字右铭)恩科乡试中举,拣选知县。咸丰六年,陈宝箴入京参加会试,不第留京,期间得以交结四方隽雅之士,识见大增。咸丰十年(1860)秋,英法联军陷天津,犯京师,咸丰皇帝北狩,时朝廷中枢深恐在南方起事造反的洪杨太平军乘机沿运河北犯,抢劫通州库存仓米。正无计可施间,陈宝箴献出奇策,条陈防守六事于枢府:“设传驼更运,前明于忠肃成法也。”惊慌失措的枢府采用其计,旦夕之间将通州屯粮移至京师,宝箴一计而引起朝臣瞩目。【22】未几,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数千黄毛官兵操刀弄枪嗷嗷乱叫着扑向西郊圆明园,一番疯狂砍杀劫掠之后纵火焚烧,园中琼楼玉宇皆被殃及,一时浓烟弥漫,火势冲天。陈宝箴时在城内酒楼与友人交谈时势,遥见西天半壁红光,知这座世之罕见的“万园之园”与大批稀世国宝万劫不复,顿时情绪失控,欲跳楼自尽以醒世人,幸被友人拦腰抱住免于以身相殉。陈氏落座后乃捶案大哭,座人尽惊。
咸丰十一年(1861)春,陈宝箴南归省母,时由建立湘军起家的曾国藩以两江总督之职屯驻安庆,陈氏前往拜谒,曾氏引为上宾,惊其才学识见,誉为“海内奇士”,欲留于幕府视事。陈氏不愿为幕僚之客,欲亲临战场与洪杨太平军一较高下,遂辞谢,复归江西老家。未久参加席宝田江西军队,筹划与敌战。席氏曾随江西刘坤一率部追击太平军石达开部入广西并攻取柳州,因功赏戴花翎。时席宝田与江西巡抚沈葆桢不和,而沈又与两江总督曾国藩不睦。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时局,陈氏经过深思熟虑,离江西入曾国藩幕府。曾氏见之惊喜交加,当即书有“半杯旨酒待君温”等句以勉。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在李秀成、洪仁�瘸剂沤�康幕び酉拢�胫谧谑乙銮壮鎏印3卤�鹨砸桓鼋艹稣铰约业难酃庥氪厦敉纺陨笫倍仁疲�隙ê槭弦恍斜靥油鋈鸾穑�⒓聪蛳�μ锵灼娌哂诠悴�⑹�羌渖璺��杂字鞒鎏樱�氨家菔�Ю铮�找辜残校�⒅馗九�嗨媸簦��拮肪��股酰�斜鼗骸N邑角骷涞溃��鞴悴�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