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觉自己是在“替天行道”,在与警察的较量之中,他感觉到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他最后自首并拼命地激怒持枪对着自己的警官,以自己的被杀注解最后一宗罪。虽然他被愤怒的警官开枪当场打死了,然而,他“赢了”――他完成了对七宗罪的惩罚,以“牺牲”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也以杀害警官妻子的方式,让那个警官对他终生难忘――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人!
风雨萧瑟(8)
施暴一方表现出的是攻击性,内心却可能是一种脆弱。他没有办法控制好内心的冲动,也不知道如何去控制,从而习惯于用暴力来掩盖自己的虚弱。暴力有时是一种隐藏自己,防御他人的自我保护方式。
“她人很老实,结婚后她对我很好,事事都让着我,宠着我。而我却越来越变态,我喜欢抽她嘴巴子,喜欢咬她脸,怎么样过份,怎么样伤她自尊,我就怎么做。我嫌她烦的时候就让她离我远点,心情好的时候又让她围着我转。她惹我生气的时候,我就希望她死。我让她对我百依百顺,稍微有点不合我意,我就暴跳如雷……我不明白我又不是不爱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她呢?”
他在虐待妻子的时候,也在折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感觉爱还在自己的手中,其实他非常害怕失去爱。
施暴的一方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在处理双方关系和交流沟通方面缺乏技巧。他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没有学会用其它的方式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施暴者体验到比常人更多的愤怒,这种愤怒可能来源于个人的早期家庭生活,他们可能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期目睹了父母的暴力行为。
我们有时会满带困惑地发现,曾经被丈夫打得伤痕累累的女性,第二天自己又回到了家里,再次被打,再次求助,又一而再地回到那个施暴者的身边。对于这些受害者,我们可能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为什么她们会这样做呢?表面上也可能有现实的原因,但很多受害者本身也有一种心理需要。她们或者习惯于忍受暴力,或者自认为应该受到惩罚;或者在潜意识里,因为个人成长经历中的特殊原因,内心有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应该遭受折磨;或者她们感到了施暴者的脆弱,认为他需要自己,没有自己他会无法活下去,因而在承受伤害中找到了个人的价值。因此,要真正帮助那些遭受家庭暴力的人,除了我们看到的,还要想到我们没有看到的――受害者的内心需求,她们在遭受暴力中寻求安慰。
6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往往对对方抱有幻想,希望对方哪天能够大发慈悲,能够觉悟而停止暴力,甚至因为自己的牺牲、忍耐而感动,从而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殊不知,家庭暴力只会因为忍受而升级。家庭暴力就像一株毒草,从一开始就不能让它生根发芽。有些施暴者,在施暴之后也会表示悔悟和痛改前非,甚至痛哭流涕,希望得到原谅和再给他们一次改正的机会。然而,实践证明,原谅只会是纵容。施暴者的习惯性行为会一次又一次地重演。
“他要是不喝酒,还是跟以前一样。但他现在经常跟朋友喝酒,酒喝的都是很多,酒喝多了后,对我就很凶狠,回来后就象换了一个人,那种眼神象是要杀了我一样,语言粗俗,谩骂着我,把我当奴隶似大声命令我给他打水洗漱、换鞋更衣。我稍有不小心的地方,对我就大打出手,还不准我哭。并大喊大叫斥责我,这个不好,那个不好,骂的都是伤透人心的话,还说明天就离婚什么的!第二天起床后,他就又恢复了所谓正常的状态,比较和气了。对前夜的事一概不提,我有意识地提醒,他都说不知道,搞不清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有时候,看到我脸上的伤痕,他说不是他打的。他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
风雨萧瑟(9)
作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面对家庭暴力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委屈忍让,无法消除家庭暴力,指望对方良心发现,更不过是一种幻想。这时,保护自己是首要的原则。如果确实无法承受家庭暴力的伤害,也可以对婚姻做出新的选择。如果想继续维持婚姻,对暴力行为进行心理上的干预,是唯一可以维持和改变婚姻的途径,也是最可能帮助对方的途径。如果身体上受到严重伤害,也应及时求助法律和其它社会支持系统。
“我被老公打了很多次,最严重的一次导致骨折,之后他收敛了一段时间,但最近又开始了。面对这样的婚姻,我毫不留恋,可是因为孩子,我没有离婚。我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家庭,但另一方面又担心:我们的冲突对孩子心理上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离婚对于他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