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页)
鸿已经看了有半个时辰了。毕竟以他的数学基础,又扔了这些年,看起这些密密麻麻的公式来,也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曹嘉与卢涛坐在一边地太师椅上。虽然卢涛也是见惯了场面的人,但见卢鸿皱眉不语。翻着书页时,居然有些坐立不安。眼睛一会看卢鸿,一会看书稿,显然极为关心卢鸿对此书的评价。反倒是更应该关心的曹嘉,反倒信心十足的样子。见卢鸿看得投入,干脆也从怀中取出一个小本,拿了一根炭条,这就般写写划划地自己演算起数学题来了。
曹嘉那小本上写得乱七八糟,横涂竖抹。估计除了他本人,这世上也没有第二个人能看懂。此时这书房当真是怪异无比,客人不象客人,主人不象主人。就算是见惯了各类异人异事的洗砚。看曹嘉如若无人的自己算题,也觉得有些好笑。
良久之后,卢鸿才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将手中的书稿合上。卢涛睁大眼睛。看向卢鸿,眼睛中全是紧张与期待的神情。就连一边演算地曹嘉,也停下手,收起纸笔。
卢鸿站起身。对着二人深施一礼道:“卢鸿在此谢过二位。自此书后,数学可称道矣。”
二人连忙起身,卢涛托住卢鸿道:“九弟太客气了。若无九弟指点前驱。哪有今日这本书的问世。若说居功至伟。还是九弟以及曹先生等众人的功劳啊。”
曹嘉哈哈一笑。也道:“卢公子切莫如此说。数学本为道,不过世人多不明罢了。嘉能得列太极书院之门。附公子之骥尾,可说平生之幸。应该是我等要谢公子才对。”
卢鸿笑道:“咱们也不必谢来谢去,这就忙着将此本梓行,让天下有志数学之人,共睹此书为幸。”
《数学典》的出版很快便引起了大唐士林地一场动荡,基本上说,大部分人看不懂,觉得太深奥了。一小部分人看得清楚明白,觉得实在是通俗易懂。
看得懂的这一小部分,大多是各大书院中专门研究数学之人。数学这门学科,在很多学子看来,就是艰涩难解的代言,就算是浸淫多年的学者也有此感。但《数学典》地发行,为这些人一下子便打开了一扇门。他们这才知道,原来那些茫无头绪的杂乱算法,可以用这样明白清楚的方式一一论证,可以通过这样逐渐深入的方式,一点点地走向更为广阔地天地。
因此在大唐贞观十七年的春天,几乎所有的书院在开学之后,都在集中讲解这部《数学典》。随着越来越多地学子掌握、理解了其中地知识和思路,数学地神奇魔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讨论公式,研究定理,一时成了大唐士林学子最为热衷的新潮时尚。
除了《数学典》之外,还有另外一本书,也在差不多地时间,由奚氏印书坊出版了。这部书规模不大,作者是太极书院格物馆的卢湛。
书的名字叫《力学致用》。
卢湛这本书很有意思,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笔记。其中记载了卢湛制作的十几种常用的工具,有农具,也有其他一些玩意。但与前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给出了这些器具应用的力学原理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道是
在的。
卢湛这本书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很多农具之类,自古以来记述的书并不少。虽然士子真正制作过的不多,但了解还都是有的。但当他们看到卢湛书中将这些日常可见的农具原理及公式罗列出来、并依据这些对其进行计算与改进时,还真有些给震住了。
一向以来,还没有人将经学、算学等学科与实用如此紧密的结合起来。格物学初问世时,士林更重视的是其“格物致知”的意义。但这本《力学致用》的书,反过来告诉了许多人一个道理,格物可以致知;但得到的知识,反过来也是可以致用的。
结果便是导致了相当一部分人,纷纷投向到以格物与明理的互相推动验证之中,各种千奇百怪的发明论证层出不穷。为此,奚氏印书坊还专门推出了一项格物致用的大赛,征集最有创意的新例,并将所有选出的格物致用集书出版。对于被评为优秀的致用实例,还有一份相当丰厚的奖励。这类竞赛得到了所有喜爱格物的士子的喜爱,竟成了定例每年举行。待后来,更演变成大唐一项传统的格物发明大奖赛,其影响力之大,令最初的举办者始料未及。
就象打擂台一样,化学馆的一本名为《物化浅说》的书也同时发行。然而与前边两部书相比较起来,其最初的影响力便要差得多了。
化学馆的杨道一,虽然人看起来疯疯颠颠的,可好胜争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