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第3/4 页)
一致,没有了自主安排的权利,只剩下“全天候”投入战斗的义务,除了吃饭、排泄和睡眠的时间属於自己,其他的一切时间都在战斗,都是为了战争。如果硬要找出细微的差别,用某位嘎民兵的俏皮话说,“当兵的只能在梦里搂女人,我们还能抓空和老婆睡一小觉”。
“全战程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79年人大常委《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为止,金门和厦门对打的炮声整整响彻了30年,堪称中国近代战争史上的马拉松。30年,在厦门服役的士兵退伍了一茬又一茬,但这里的民兵“不退伍”,他们实行的是“全战程服役制”,不知多少民兵在一个哨位上由年轻后生站成了白发老翁。30年,中国大陆版图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面积早已实现和平,只有厦门一隅万分之一的地面一直处于战争状态,长久的和平阳光与长久的战争暗影同时存在,这是怎样的一幅对比度强烈的历史图画呀。我以为,我们这些享受和平完全感受不到战争的幸运儿理应向那些为了和平为了统一而在战争状态中默默坚持斗争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全自费兵”:士兵的衣食训练有军费保障。民兵没有。前线民兵为国防付出的辛劳做出的贡献绝不亚於士兵,但他们连最微不足道的士兵津贴费也从未领取过一次。民兵是农民、渔民,同样依赖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大海讨生活。民兵又是武装起来的特殊农民、渔民,讨来了生活的第一目的早已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战斗。前线民兵,正是这样一支不吃皇粮自费供养的优秀出色的国防力量。于是,另一个巨大的历史反差也随之形成:许多前线老民兵在战斗中出生入死,致伤致残,支前拥军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和平了,改革开放了,他们也老了,干不动了,好时光似乎同他们无缘,退休金医疗费更从来与他们无缘,他们晚年的生活发生了危机。在这里,贡献与补偿,不是不成比例,而是根本就没有比例。采访中,不知听到多少老民兵向我诉说他们的苦衷,但我无能为力,我能做的只有大声呼吁,盼望老民兵老有所养的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厦门前线民兵无疑是历史上中国民兵大军中的佼佼者,忽略了他们的业绩,任何关于那场炮战的记述便显得破碎而不完整。自然,记录过去的功勋,并不仅仅是为了给历史造一座纪念碑,同时也是为了再现一幅宏伟画面的全景,让世人更清晰地看到,如果在中国爆发一场反对侵略与统一国土的大规模战争,采取的将是怎样一类模式,呈现的将是怎样一种场景。1958年的厦门,已经为毛泽东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构思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西方军事评论家迈勒先生肯定注意到在厦门所发生的事情了,他写道:“当数以万计的健康男女如同军队一样组织起来,握有子弹上膛的步枪冲锋枪机关枪,甚至还拥有地雷和大炮,入侵者唯一可做的事就是不要不负责任地踏上那片危险丛生的国土。倘若八国联军打算进行第二次远征,最可虑的一定不是中国装备落后的常备军,而是在毛的头脑中创作、在最偏僻的村寨也得到完全贯彻的一个叫做‘全民皆兵’的军事战略。毛战略与西方战略的不同处是,毛看重人和精神,西方重视武器和物质。”
根据迈勒先生的提示,我遂把镜头对准了那些构成毛泽东军事战略的具体的人。
2
读小学6年级时, 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记叙炮击金门的课文《女乡长》,于是带着红领巾的我第一次听说了洪秀丛这个名字,并牢牢印到在记忆里。
1958年,洪秀丛是面积0。6平方公里的小嶝乡千余居民的父母官(乡长)。
洪秀丛的小嶝与邻近的大嶝是很典型的姊妹岛。
南朝沈约五言诗《从军行》有“云萦九折等,风卷万里波”的名句。嶝,为登山小道的泛称。大、小嶝岛无山,缘何取名“嶝”,已无从考证,大概古时赴金,必经大、小嶝,古人遂把二岛喻为登临金门北太武的第一、二级台阶,如此理解,岛名便与沈约诗的意境相吻合了。总之,“嶝”体现了两座小岛与金门密切亲近的关系,以及它们处于厦、金交通特殊重要的位置,大体不会错。
弹丸小嶝距金门最近点3000米,又正对北太武山,是大陆方面理想天成的抵近火力支撑点,炮口高昂,直指胡琏金防部的鼻梁。用洪秀丛的话说:大、小金门若是台湾扼控厦门咽喉的利剑,大、小嶝岛便是厦门抵在金门腰腹的短刃,大自然的安排就是这般公道,在金门给厦门添乱的同时,也要让它尝尝大、小嶝带给它的麻烦。
战略地位的显赫,致使洪秀丛辖地落下的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