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这意思都是说,善以道治国者,可听任人民依其淳朴的天性随由自便,而不可让其薰染得智诈奸滑。用智治国,则下亦以智应,惟务穿凿,不循自然,以致奸诈斯生,上下相欺,国将无宁日。明晓这道理,便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营造一憨厚淳朴的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与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诈不作,祸乱不起,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渐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运用手段、利用权势、操纵舆论、炮制出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甚至用法律〃冲气以为和〃作为救济。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柳宗元说:〃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这都是说,仁义礼法乃是权宜之计,救济之策,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定。但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老子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废,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在上者不能无为无事而使之自化,方且严刑法以诛之,明号令以禁之,而贪官猾吏舞文弄法鱼肉百姓,穷民则相率而为盗。故〃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矣。〃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朴的大道颓废了,饰伪萌生,仁义礼法乃为救济的无奈之举,为人君者,亟应知止勿进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学云:〃为人君,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