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部分(第3/4 页)
下达到了顶峰。
这两人被剿灭之后,李旦随之而起,成为东海势力不可小窥的人物,也是被荷兰人认为是日本华侨首领的“中国船长”。
郑芝龙正是李旦的义子,同时也是另一个海商颜思齐的义弟。
如今驻在福建的东厂密探是吴清晨。
这个略有话痨的太监办事其实很小心,早从各个角度打听了许多郑芝龙的陈年旧事。当这些从不同人物口中讲述出来的事迹汇总一起,郑芝龙的传奇故事上也就蒙上了浓浓阴谋论的影子。
其中最为醒目的就是郑芝龙神奇地取得了李旦的遗产,从一个翻译官一举成为东海大佬,而李旦的嫡子李国助也因此与他结仇,至死不休。
这些陈年旧事对于外人而言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到了锦衣卫、东厂、军情司、职方司等情报机构之后,每一个小点都会被人挖掘出来,从而构建郑芝龙的决策轨迹,分析他的性格脉络。
这种心理分析在朱慈烺前世也是方兴未艾,所以他原本不指望明朝人能够理解并且当做一门学问研究。然而朱慈烺终究忽略了华夏的“相人”之术,任何一个有志于成为优秀谋士的人,都必须具备见微知著、察言观色、三岁看老等技能。
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才能在关键时刻说一句:“我观此人……日后必……”
说不定能因此一句而流传千古。
尤世威在写私信的时候,恐怕不知道东厂和锦衣卫已经给出了“郑芝龙不敢犯上作乱”的结论。
朱慈烺因此下定决心入闽,只等萧陌的近卫一军配装完毕就可以动身。
崇祯二十年的四月随之步入尾声,很快就要迎来热浪滚滚的五月。崇祯皇帝已经送了好几封家书,希望朱慈烺能够赶在皇太子妃分娩前回到北京。朱慈烺并不是不动心,但是福建问题不能解决,从广东北上的海道就一直捏在郑氏手中,终究是个巨大的隐患。尤其是如今大明对安南等国的粮食依赖加剧,稍有不慎,就会对刚刚建立起来的体系造成动摇。
未来,只有快刀斩乱麻了。
(本卷终)(未完待续。。)
ps: 明天要开始新的征程了,求月票,求推荐票~~~!
五四七点五 几度战血流寒潮(6前传)
ps: 咳咳,小汤最讨厌就是存稿了……看!这不是漏了一章么?不过上前订阅竟然没人发现么?难道小汤写得这么水么……求诸位亲给个月票、推荐票安慰一下吧!
辽东师放弃盖州和榆林铺的行为自然受到了军法官的检查。尤其是总参谋部认为辽东师并没有做好节节抵御的准备,这样的弃地撤退后果可能会直接导致东虏打到旅顺——幸好东虏还是理智的。
陈德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接受审查。
在经过十余日的审查之后,五军都察院得出结论,撤兵决定符合操典要求,属于合法行为,没有军官需要为此承担责任。当初制定操典的时候,东宫侍卫营还出于冷兵器时代,而现在辽东师的火铳配发率却将近百分之十,远高于东虏。而且各堡垒都有火炮,具有火力优势。
所以陈德的辽东师指挥官虽然合乎操典规定,但并不合乎皇太子殿下对军队的期望。
“既然大家都没有错,那么错的人肯定就是我。”朱慈烺最终同意了陈德的叙职申请,再次见到了这个自己曾抱以极高期望的年轻将领。
陈德站在朱慈烺面前,面色通红,就如煮熟的虾子。
“是我不该指望一支民工、苦役去打仗。”朱慈烺道:“所以我决定,将辽东师撤编,其武装力量由近卫一军第一师整编收纳。其余人员分别便如辽东农垦公司、辽东建筑公司,以及辽东矿冶公司。服刑人员由刑部设辽东监狱管辖。”
陈德知道这是自己御军不力的结果,不敢有丝毫辩解。
朱慈烺道:“你一开始是如何信誓旦旦想要编练一支强军的?结果又是如何?”
“末将轻忽训导官的作用,有愧殿下。”陈德满口苦涩道。
朱慈烺叹了口气道:“再放你在辽东,恐怕也不能服众。你去朝鲜吧。”
“末将遵命。”陈德垂着头,领下了命令。
“朝鲜国王固然忠心。但遇上强盗邻居光靠忠心也没用。我委任你为提督朝鲜军务总兵官,编练朝鲜兵马,驱逐东虏,配合辽南作战。”朱慈烺道。
“是!”陈德一听自己并没有被彻底闲置,心中不免松了口气。不过朝鲜兵是否堪战,实在说不清楚。他们似乎还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