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部分(第2/4 页)
和蚕庄。
一众官员纷纷点头,附和道:“这里有山有水。的确是个宜居之地。”
吴易回过身,望向队伍外围散落的一个“奇点”。
“廖提学,此处如何?”吴易笑吟吟问道。
廖兴显然有些意外,道:“此处的确不错,风景好,离厂子又近。”
许多女工都因为不能外宿而被丈夫领回了家。这种家庭束缚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打破。以吴易这干大明士人的视角来看,也不该被打破。然而蚕茧不等人,在忙季如果没有足够女工,蚕茧是会坏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移民。
将这些女工连同她们的家属全都移居到这个规划中的丝镇来。或者反过来说,以后缫丝厂和蚕庄的女工、娘子,都从这个丝镇里招人。如此可以保证女工每日回家,照顾家里,也能保证厂、庄的用人。
“还有个好处,日后这里人多了。各色人等齐聚,厂里日用之物也能就近采购了。”田存善道。
廖兴是个爱凑热闹的外向人,本来被浙江官员排挤很不舒服,此刻吴易主动亲近他,自然让他心情酣畅,上前道:“人家都有家业,为啥会迁到这里来。”
蚕农本身不是一种固定职业。每家蚕农都只是在春季养蚕的农民,一样要有土地耕作。没有土地的破落户是没资格养蚕的。否则连桑叶都买不起。
一众南官听了廖兴所言,纷纷偷笑。
吴易也笑道:“江南不比北方淳朴。百姓不耻于逐利。只要给的好处到了,哪里有割舍不了的家业?”
廖兴撇了撇嘴,知道南北民风各异,自己一个初来乍到的北人,恐怕的确不知道情形。
吴易说完,又要照顾廖兴面子。道:“提学所虑也并非杞人忧天,若是真有人不愿迁,我等凭空定下考成要求,却又成了扰民的恶法。”
“咱家倒是有个法子,”田存善道。“咱们先招工把房子盖起来,把路修起来。日后想要入股的人家,非但要出钱认股,还要随奴婢过来做工。奴婢就住在丝镇,权当宿舍……”
“我看这倒不必。”吴易对阉人就没那么客气,直接道:“哪里需要这般麻烦?浙江破落民户不知凡几,若说这里招工,哪个听说了不亟亟赶来?再不行,绍兴府的九姓堕民且拉过来,别说工钱,只要管吃住,他们就恨不得给你立长生牌位呢。”
九姓堕民来历已经不可考证。洪武四年的时候太祖出过一道圣旨,认为堕民是南宋抗元诸文武的后裔,故而在蒙元时遭到歧视非难。国朝既立,就不该再歧视这些忠义之后。
这道圣旨虽然被刻成了碑文,但是民间歧视堕民之风并没有改善,后来还说这些人乃元末群豪的后裔,为大明之敌,所以奉旨鄙视。
不管怎么说,直至今日,绍兴百姓还是耻与堕民为邻。堕民修建屋舍,也知道比其他百姓矮一头,否则就要被乡间百姓欺压。他们没有土地,没有固定营生,只有遇到红白喜事才能当个杂役,扮个孝子……就算想卖身为奴都没人肯收,日子过得十分凄惨。
吴易作为苏州人,对此甚是不以为然,故而说出要招他们入厂做工的话。至于田存善、廖兴,更是连堕民“堕”在哪里都不知道,也不会歧视。只有绍兴籍出身的官吏抿口不语,却有些不以为然。照他们想着,大明又不是没人,哪里轮得到堕民来吃这碗饭。
与地图上的标注一一勘定之后,吴易等浙杭高官往官道上的马车走去。这一路脚下坑洼,更让他们定下了要先修路的念头。
“隆之,且与我同车吧。”吴易招呼廖兴,示意他上自己的四轮马车。
这辆车是皇太子走后,丝行大户们捐给浙江布政使司衙门的,属于民间襄助的公车,吴易用起来没有丝毫心理障碍。
廖兴略有迟疑,还是朝吴易走去。他边走边在脑中厘清了官职之间的关系:吴易是浙江布阵,顶头上司是吏部。自己这个提督学政,顶头上司是礼部,说起来同朝为官,其实是两条线上的蚂蚱,保持礼数就够了,不必巴结他。
若是想动用学款,那更是要严词拒绝!
廖兴心中有了底,笑呵呵地随吴易上车,做好了斗争准备。
“隆之来我江南这些日子,可还习惯么?”吴易找了个话头。
廖兴从来不耐烦这些官面上的废话,直截了当道:“江南是文教大省,果然不同北方。即便是在中州之地,都只能官办公学。到了南方,却是私学书院更加盛行。”
吴易略有得意道:“我江南书院之盛,恐怕是历代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