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第3/4 页)
起的基业已经是薄西山,让善于投机的畏兀儿人还与蒙人绑在一起,那如何可能!
想到此处,罗海二话不说,便跪倒在地:“都督饶命,小人全族皆有大罪,唯请都督体谅上天有好生之德,留畏兀儿人一条生路,若得如此,小人愿为大宋内应!”
“你没有资格提条件。”王启年昂然挥鞭:“我这里有三千龙骑兵,我身后还有五万大军,有这些部队,便足以横扫任何胆敢阻拦我大宋的敌人!你当不当内应,对我大宋来说都没有意义,你现在能做的,便是听我命令,争取立功,为你全族减消部分罪孽待得大事定后,或许天子见你立有微功,给予你们赦免,但现在,你没有资格提任何条件!”
“是,是,大都督教训得是,小人愿意将功赎罪!”罗海连声道。
“你回去之后,说动察合台,举兵西征,避我大宋锋芒。”王启年漫不经心地道:“西边的大食、波斯诸国,还有更西的突厥遗种,都是我中原旧敌,若是你们能消灭他们,大宋天子便可以将他们的土地赐予你们。”
“自然,你也可以选择留在西域与我交战……总之,我是用不着你们当什么内应。”
王启年不是傻瓜,被罗海三言两语便能哄住,他不需要畏兀儿人当什么内应,他受到赵与莒的命令是尽可能将畏兀儿人和两部蒙人向西赶,驱使他们去攻击波斯大食地区和罗姆苏丹国。要让蒙古人用他们的弯刀,收割一遍中亚与西亚地区,特别是如山中老人这样的极端教派,必须被彻底铲除。
至于蒙古人愿不愿听话,那不重要,在大宋的重压之下,察合台和窝阔台能够得到这一条生路,哪有不听从的道理!( )
三五三、大转折
王启年与罗海的会面材料两份,在大约半个月之后便呈到了赵与莒的面前,这两份材料一份是王启年的自述,另一份则是天子派在军中的文宣官的密奏。
为了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如今大宋军队中多出了一个职务,那便是文宣。百人以上的部队当中,必设有文宣职衔,他们除了要同普通士官一样摸爬滚打指挥作战,还有一项职司,便是对官兵将士进行忠君爱国教育。故此,无论是近卫军还是禁军,都不会出现将领私兵的现象,通过文宣官,一个最普通的小兵,都可以感觉到皇帝的关注与关怀。文宣官不介入军队指挥,他们是监军,但又不能对主官的军事决策产生掣肘,可是有关主官的一些重大事情,他们必须通过军队文宣系统向上级报告,直至传到兵部和皇帝手中。
两份材料内容大体一致,赵与莒对于王启年的机变还是相当满意,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颇具政治头脑,最重要的是,他并不喜欢将自己的智慧浪费在政治上,这一点与李邺不同。
“陛下,时间到了。”
一个博雅楼侍学士恭敬地进来行礼,提醒他时间。在赵与莒身边,有六个博雅楼侍学士,专门负责协助他处理政务,这六个人最年长的刚过四十,而最年轻的则过了三十,都是年富力强又有一定政务经验的,他们野心勃勃,对于能在赵与莒身边为官感到庆幸。只要表现得好,他们便能简在帝心,日后飞黄腾达不可限量。
“人都到齐了么?”赵与莒随口问了一句。
“人已齐至,无一人缺席。”
这是一种朝堂大会,但又不是大朝会那般正式,而是赵与莒将朝中各部主官和九卿以上的官员召集起来,讨论有关官制改革地问题。官制改革之事魏了翁先提出来,原本是体现士大夫们的意愿,通过增加朝廷部门,将被皇帝收揽去的权力再次分回来。但是。赵与莒借口事关重大。需得经过充分讨论再做决定,令报纸将魏了翁的奏折了出去。
这就意味着,原先在临安的这些出身于浙、闽的士大夫想独自控制官制改革的想法破灭。越多的人参与进来,也就意味着越多的利益纠纷,而越多的利益纠纷,便让士大夫作为一个整体越涣散。
不过,一直拖下去也不行。故此,赵与莒已经连接两周都召开有关官制改革地议事会,地点便放在博雅楼新建地副殿内——这座新建的大殿严格来说只是一个会议厅。可以坐上百十号人,正适合赵与莒开会所用。
“走吧。”
赵与莒并没有急着去。身为帝国皇帝。有地时候他必须有意迟到一点。提醒朝臣他虽是宽厚。却依然是这个国家最有权威地人。
“陛下。今日能否定下官制改革之策?”
会议开始不久。赵葵便迫切地问道。他算得上是士大夫地代表人物了。
赵与莒淡淡一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