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页)
老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新沂这块武术阵地上树立了很美很高的武德形象。
左膀右臂
高宗藩众多的弟子,个个可算是他的左膀右臂,杜学华和杨金龙便是其中两位。用高宗藩的话来说,这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情听话。高宗藩宣传太极拳,他们总是跑东跑西;高宗藩组织学习班,他们总是打头阵;高宗藩到外地参赛,他们总是车前马后地跟着。只要高宗藩一句话,他们总是毫不走样的干起来,再大的困难都不怕。杜学华虽是个女青年,可是她身上却有着男子汉的豪爽和刚毅的气质。不仅同门的师兄弟、师姐妹们和她的关系非常融洽,而且凡认识她的人,都乐意与她相处。大家都信任她,亲近她,因此,她开展太极拳教学也特别得心应手。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内在的动力,那就是在她心里有一股子气。早在她跟高宗藩学太极拳之初,高老师教她四十二式太极拳时说,这趟拳是亚运会规定比赛套路。是我们国家组织几位太极名家共同研究编排的。可是在亚运会上,冠军却让日本选手夺去了。现在日本掀起了太极拳热,并有人扬言,要在几年内超过中国,我们能熟视无睹吗?
高宗藩的这番话是为了激励大家珍视国宝、国粹的,杜学华听了,特别激动。她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炎黄子孙,决不能让外国人抢在咱们前面。从那以后,她练拳十分勤奋,进步很快,不多久,她不仅自己练得很好,还成了高老师教拳中的好帮手。
杨金龙原来练过外家拳,还练过长跑,后来腰部软组织拉伤了,就专攻太极拳。由于有外家拳的功底,所以拳架子很规范。高宗藩让他和杜学华一起协助自己教拳。这样既省心又省力,对他们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郯城师范学校原请高宗藩教过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由于学生们练得很好,孟校长认为,这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学校治安都有很大好处,于是,就找到高宗藩,要求在学校四个班内开展太极拳教学。高宗藩就派杜学华、杨金龙去教。因为那些学生有基础,一趟三十二式太极剑,很快就教会了,后来又练习几天,然后选出二十八人分成男女两个队参加县里举办的太极拳比赛,一下子得了个第一名,这下,他们的热情更高,要求再开四个班,长期练拳。
张学毕,七十六岁,患高血压、冠心病、胃病、关节炎等病,后因脑血栓住院两次,一次就是五十多天,医生建议他进行理疗。他不懂什么叫理疗,医生说就是打打太极拳,练练气功之类,他就由家人用车推了七八里路,到高宗藩家找高老师学拳。当时张学毕连说话都含混不清,两手更是抬不起来,也蹲不下去。高老师说,我讲和做动作,只要你能听明白看懂就行。一个二十四式太极的起势张学毕就学了十天,两个多月才学完。
他坚持练了一年半至两年时间,身体便越来越好。他所在的庄上,许多老人都向他学。他在前龙门教四十多人,还买了收录机,现在七十九岁人了,还能用自行车带着老伴去赶集。
像何浩一、韩松岑、刘辉、杜学华、杨金龙等热心辅导推广太极拳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如负责东栗子园点的寇相和,负责县粮食局点的程之珍、刘永信,负责青年公园点的刘宜春,负责郯子公园点的高桂山,负责计生委点的丁念华,负责水利局点的丁昌远,负责干修所点的吴连梅,负责教委点的于启龙,负责纸板厂点的李德光,负责郯城一中点的丁尚朴,负责师范点的王立刚等,谁没有一番可歌可泣的故事?正因为有这些同志默默无闻地拼搏着、奉献着,所以郯城的太极拳健身运动才如此热火朝天,如此蓬勃发展。
第七节
英雄不能创造历史。
历史可以造就英雄。
但是,历史虽不是英雄创造的,却离不开英雄。没有英雄的历史,不是历史的英雄,倒是历史的苍白、历史的无能。反之,英雄辈出的历史,是历史的骄傲,是骄傲的历史。
郯城太极拳运动发展如此迅猛,如此波澜壮阔,当然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没有高宗藩及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努力,没有他们的献身精神,郯城的全民健身运动就不会像今天这样。
当然,如果没有郯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没有郯城县体委和县老年体协的帮助,没有郯城县太极拳协会的努力,没有郯城县各行各业的赞助,一句话,没有郯城人民的拥护,高宗藩即便是太极拳大洋中之蛟龙,也搅不了几缸水;是太极拳山上下来的猛虎,也威不了几座山。
高宗藩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普及太极拳运动初期,时任县委书记的张敬涛,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