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页)
植物;当年
随郑和出洋回来的一些老船工,向人们谈到海外医药情况。这类传说流传在
民间,李时珍有机会听到一些有关药物的传说,可能还见识了某些传留下来
的海外药物。南京药王庙是一个著名的医药市场,汇集了全国各地的药物,
李时珍也趁此仔细观察访问。凡他所见到的药物与原先的记载有出入的地
方,都一一作了记录,准备回家对书稿再作个别修改。虽然联系刻书的事未
有着落,此行的收获实在不少,在苦闷中也有几分高兴。
从南京回到家乡,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家张居正,于1581
年(明万历九年)全力推行“一条鞭法”,大刀阔斧进行社会经济改革,打
击豪强,略抒民困,社会上出现一线好希望。不料第二年竟因病去世,改革
之风暂时停止。攻击张居正改革的人,乘机蜂起。1584 年,顽固势力抄了张
居正的家,对张居正施行戮尸惨刑。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这件事震动全国,
对湖广群众震动极大。社会风云突变,是李时珍所无法理解的。他一贯同情
张居正,目睹世态炎凉,心情十分难过。
事件发生的第二年(1585 年),李时珍的长子李建中由蓬溪知县调任云
南永昌府通判。李建中知道政局不稳,不肯就任,三次呈文请求回家侍候父
亲。封建社会,提倡孝道,若父母年满70,无人照顾,居官的儿子可以请求
放弃官职,回家尽孝。这时李时珍还未满70,儿子这么做是有难言之隐。①
由于未得允许,他的长子这一年并未还家。
1586 年,湖广蕲黄地区大灾,人民无法生活,封建统治者却不顾人民死
活。李时珍的家乡蕲州爆发了农民起义,农民领袖梅堂不久被捕,黄梅人刘
汝国继续领导起义农民劫富济贫。蕲州农民聚众响应,与刘汝国部会合,战
于蕲黄各地。1588 年两支明军聚蕲州进行合剿,起义农民奋战九个月,终于
失败。在这样的故乱下,李时珍已不能安心研究医药。《纲目》的刻印也更
加困难,内心的苦恼,难以言宣。
1587 年,李时珍满70 大寿,长子李建中回家省亲,全家团聚。在农民
起义声中,这次70 大寿虽然过得并不称心,毕竟是他晚年比较高兴的日子。
大约在这时,李时珍把他多年写的诗篇编成了《所馆诗集》,肯定其中不
少诗反映了他献身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可惜这部诗集早佚,现在尚未发现。
1590 年传来一大喜讯,《本草纲目》终于得到南京藏书家、刻书家胡承
龙的支持,开始刻印,这是李时珍多年梦寐以求的事。王世贞为《纲目》写
了序言。(序言写于“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即1590 年正月十五日)序中
对《纲目》作了很高的评价,称赞此书“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
直窥渊海。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
称赞李时珍为“北斗以南一人”。知己之言,其贵胜金。李时珍生前能获得
文坛领袖如此评赞,喜出望外;30 年的辛勤劳动,总算得遇知音。对于饱经
沧桑、年逾古稀的李时珍,这是莫大的安慰。王世贞的序言,虽然写得很简
单,评价亦较抽象,但基本上肯定了《纲目》一书的特点。“博而不繁,详
而有要”,同以往药学著作相比,它的确是既博且详的,内容之丰富,体例
之新颖,叙述之审慎,医药结合,图文并茂,实在大大超越前代。称许《纲
目》一书“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这一评价很有见地。《纲目》的
确不只是一部药学著作,它包含着极丰富的哲学思想(古人称为性理之学),
还包含丰富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天文学、物候学知识。今天人们借
伟大科学家达尔文的话称之为“古代百科全书”,实非过誉。王世贞的序言
称《纲目》为“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肯定《纲目》在推进祖国科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