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闲暇就刻苦钻研。史称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就是指这段在家行
医苦读的事。由于有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又有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供参考,勤
学深思的李时珍,很快就具备了超出一般乡村医生的理论水平。这时,他的
父亲也在写自己的医学著作。父子相互启发,共同研究,李时珍在医药学上
进步很快。
李时珍从实践中获得大量直接经验,又从书本上得来不少间接知识,相
互参照比较,发现古代药学著作,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或者同一药物被误
为几种,或者几种药物混为一谈,或者主次不清,或者图文不一。这些问题
如不加以纠正,很易造成医疗事故,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李时珍渐渐地滋
长了重修本草的念头。这一念头一经浮现,就使他梦寐不安,决心不辞千辛
万苦加以实现。以往修本草,多由官府召集众医多年努力,耗费巨资才得完
成。李时珍想修本草,缺乏人力、财力,没有官府支持,谈何容易。
困难吓不倒有志人。李时珍深深明白,他现今具备的医学、药物学知识,
已为重修本草准备了主观条件。
在医学上,许多著名的医学著作,已经一一研读过。上自《黄帝内经》、
《伤寒论》,下至金元四大家的名著,凡属祖国医学的代表作品,不只读过
了,而且有着自己的新见解,他已写出大量读书笔记,只要进一步加以整理、
充实,自信对医学是有所发明的。
在药学方面,凡是能看到的药学著作,也已经读过。《神农本草经》药
物味数不多,其三品分类法现已很不实用;《名医别录》虽出自名医陶弘景
之手,其中也有许多不妥的地方;《经史证类本草》集中药学之大成,算是
最完备的本草书,但自成书以来也已有400 多年,新的药物已大量发现,何
况其中有些药物图文并不一致,不少地方是有文无图,或有图无文,药物分
类上,更须大加改进。自信新编一部本草,其科学水平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十多年来的临床辨证与药物考察,锻炼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及科学研究方
法。一个科学家能否在科学领域超越前人,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科学研究
方法的改进,具有决定作用。多年来,李时珍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
严肃地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决不轻易放过,把疑难留给别人。他总是抓住不
放,深入调查研究,务必解决。因此,他自信凭着自己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精神,本草学中许多问题,通过主观努力,定能一一解决。
李时珍从医11 年之后, 1552 年当他35 岁时,毅然结束了单纯的开业
行医生涯,开始担当起重修本草的科学重任,一步一步地奋力向科学高峰攀
登。
三、万里跋涉采方问药
(1552—1567)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从1552 年开始,到1578 年完成,共经历了
27 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16 年,采方问药。广泛收集资料;后11 年,
厘订纲目,三次修改定稿。
在第一阶段,李时珍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阻碍,进展迟缓,困难重重。
他知难而进,紧紧地依靠群众,巧妙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当时最大的阻碍是社会不安定,缺乏研究科学技术的安定环境。李时珍
开始重修本草的那一年(1552 年),东邻倭寇入侵东南沿海诸省;次年,西
方殖民主义者葡萄牙人乘机强租我澳门。外寇压境,封建王朝十分恐慌。然
而昏庸的封建君主,并未惊醒过来,仍一味炼丹求仙,命令州县广采灵芝仙
草,进奉朝廷。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他们从来没有想到像唐宋时代那样,
由官家来主持重修本草,只挖空心思,收揽天下名医去为他们炼丹长生的卑
鄙目的服务。
1556 年,楚王府慕李时珍之名,把他请去给世子治病。病愈后,委他为
王府奉祠正,当个主管祭典的七品官,目的是要他兼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