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情和盘端出,使邹忌惹火燃身。考虑到这些情况,邹忌于是采取了卜筮之计。
卜筮计的要害首先是向证人示假,是假冒被害人的名义向证人佯示“欲谋大事”的秘密,然后逼使证人向君王告发被害人。
施计之前,邹忌必须首先选择好向其示假的证人。按照计策要求,该证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他必须是朝政争斗的非参与人,因为只有这样,证人的证词才不会被怀疑为主观捏造,才易被齐王相信;其二,证人必须具有获得田忌秘密的身份。田忌“欲谋大事”的秘密不会随便告人,该证人若不具有得其秘密的特殊身份,他的证词就有悖情理,甚至难以向他演示证据。根据这两点要求,邹忌选择街面上的算卦先生作证人。
邹忌的门客冒充田忌家人,以卜筮的名义向算卦先生透露了“欲谋大事”的虚假信息。在古人的观念中,臣子“欲谋大事”,是图谋夺政的隐蔽说法。邹忌的门客正是要给算卦先生留下田忌谋反的印象,以便后面有证词可供。由于算卦先生从不考察求卜者的真实身份,他把这里的求卜者当成田忌家人去看待,自然对田忌的谋反信而不疑。
算卦先生被邹忌派人蓄意捉捕拷问,在齐王面前,他不敢冒犯欺君之罪,只好把经手的实情告诉君王。算卦先生并不认识那位求卜的“田忌家人”,前者被捕时后者已经离去,继续追查的线索中断,于是算卦先生的供词就成了惟一的旁证,齐王即使不想怀疑田忌谋反,也难以否定这惟一的证据。
齐威王:自孝见忠,闻叛不疑(1)
战国时齐威王手下有一位名叫章子的将军。《战国策?齐一》载,秦国有次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率兵应敌,章子在前线与秦军商谈和好,使者相互往来,他让一些齐兵变换徽章,混杂于秦军之中。有一位官员来对齐威王说:“章子让齐兵跑入秦军队伍了。”威王没有反应。一会儿,又有一位官员来说:“章子领着齐兵降秦了。”威王仍然没有反应。一连这样好几次。负责此事的大臣请命说:“说章子坏了事的众口一辞,君王何不派大将率军攻击章子?”威王说:“章子不会背叛我,那是很明显的,我为什么要发兵攻击他呢?”过了不久,传来捷报说:“齐兵大胜,秦军大败。”秦王于是向齐国道歉致谢。
事后,身边的人问齐威王为什么能知道章子不会背叛,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过去得罪了他的父亲,他父亲将启杀掉后埋于马棚之下。我任命章子为将时勉励他说:‘你这次若能全胜而还,我一定会重新安葬你的母亲。’章子对我说:‘重新安葬先父之妾我并非办不到这事。我母亲启得罪了父亲,父死前没有教我改葬。如果我没有得到父亲的吩咐而重葬母亲,就是背叛欺侮我死去的父亲,所以不敢这样做。’作为人的儿子,他不敢背叛死去的父亲,那他作为臣子还能背叛活着的君主吗?”
章子被齐威王任将后,在与秦军对抗的前线上,借和谈之名为齐兵创造打入敌军的机会,他以假诈敌,最终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然而,当章子在前线与秦“和谈”,齐兵开始打入秦军时,却有许多官员向齐王连续报告章子的所谓“叛变”行为,请求齐王派兵出击。章子假和谈的计谋属军事机密,不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许多官员不明真相,他们出于对国家利益的关心向威王报告所见情况,当属合理的行为。
社会上不乏“三人成虎”的现象,一个本来没有的东西,因为传说的人多了,便使人们不能不信以为真。与此相反,齐威王对章子的认识却不为传闻所动,尽管有多位官员向他报告章子的“叛情”,但他始终认为章子不会背叛自己。他的这一认识不是源于对前线战情的了解,也不源于对章子长期的考察,而是源于他对章子自孝见忠、以诚见信的两种分析判断基础之上。
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衍生出了忠孝一体的伦理观,这种伦理观作为一个时代的意识融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参与人们对事情的理解和判断。社会一般认为,一个在家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的人,他在国事中必然对君忠诚。如春秋时孔丘的弟子有子就曾说过:“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见《论语?学而篇》)明确认为讲究孝悌的人很少犯上作乱。关于什么是孝,儒家宗师孔丘曾概括过很多方面,其中他曾认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甚至还认为,孝就是“无违”(《论语?为政篇》)。章子的父母曾有一段怨情,当双亲去世、章子成了一家之主时,他宁可承受母亲尸葬马棚的屈辱,也不敢改变父亲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