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1/4 页)
虽说楚军的六万军队越打越少,每天攻城都要死人,到了现在差不多也就四万左右的军队。可林士弘杀红了眼,认准了城内仅仅两千骁果军,不破城誓不罢休啊!
反观城内的隋军兵力却很充足,城内以宋辉和徐志为首,守城的兵力四万人,同时,还占据着身在城墙上居高临下的优势,林士弘的军队如何能破城呢?
攻防战,永远都是守城的占尽便宜,有城墙保护其伤亡必然少得多。反观楚军,每一次进攻都必须冒着密集的箭雨才能靠近城墙,伤亡必然很惨烈。
要不是林士弘认定城内的骁果军不多,大概也不会傻乎乎地非要攻下余干城。
如果连续作战士兵们受不了,既然余干城内足有四万军队,那么,城内的军队便轮流上阵守城,这样要比起城外的楚军舒服多了。
最近一段时间,楚军由于人数下降,攻城的力度明显弱了许多。不再像刚开始的时候浴血奋战。
而且,楚军现在仅剩下的这四万军队还要分出差不多五千人出去护送粮草,参与攻城的军队最多也就是三千五百人。分到四个城墙,力量就显得弱了许多。
时间进入五月下旬,陆畅感觉时间差不多了,不想再与林士弘玩下去了,他准备在五月底六月初结束战斗。
因此,陆畅命令两千骑兵消灭林士弘的护粮军队,并彻底截断林士弘的粮草供应路线。
因为,这时候岳州校尉董景珍、雷世猛,旅帅郑文秀、许玄彻、万赞、徐德基、郭华,沔州人张绣已经开始密谋反隋了。
离岳州不远的东面,林士弘都当了皇帝,那些有野心的人还不蠢蠢欲动吗?大隋朝都糜烂了,大家心里都有数,除非心里没有野心,否则都想出来瓜分一块势力范围。
岳州的一干众人欲推举董景珍为首领,董景珍说:“我素来寒微,虽假借名号,也怕不能服众。罗川县令萧铣,是梁朝皇帝后代,宽仁大度,有梁武帝遗风。况且我听说帝王兴起,必有符命。隋朝冠带尽称‘起梁’,这是萧氏中兴的征兆。现在推他为主,以应天顺人,不更好吗?”
众人接受了董景珍的推荐,派人联络萧铣。
萧铣收到信后,给董景珍的回信中说:“我先君侍奉隋朝,职贡毫无缺失,而隋人竟贪我土地,灭我宗社,我因此痛心疾首,想洗雪这个耻辱。如今上天诱导各位,降心从事,将重续梁朝统治,以求福佑于先帝,我怎敢不纠集勉励士众以随公之后呢?”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萧铣要举起梁朝的大旗,复国。
紧接着,萧铣和董景珍二人开始募兵,准备起兵反隋。
当然,如果陆畅早早地灭掉了林士弘,大军坐镇此地,说不定还真镇住了那些蠢蠢欲动的造反者。
问题是陆畅必须让林士弘存在下去,借着这个理由赖在江南不走。如此一来,历史还是按照原来的轨迹发展。
严格地说,林士弘与陆畅骁果军之间的战争结果,决定着江南局势的走势。官军若是很强大,一些胆小的人恐怕会偃旗息鼓。林士弘做大,那些人的胆子会大起来,杀官当投名状投奔林士弘。
第五十七章断粮了
这天一大早,余干城上已经严阵以待,等待新的一天大战。
宋辉、徐志、宫辰、董仲四个团率分别沿着城墙到各处给士兵们鼓舞士气,做大战前的准备工作。
“弟兄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敌人的兔子尾巴长不了。没看见咱们将军不在这里吗?咱们将军在等待最佳时机,准备一战将林士弘击败。我们这里只要再坚持一两天,估计林士弘倒霉的日子要到了。”
其实,连宋辉和徐志这几个团率也不知道将军什么时候会出现,仅仅是按照作战计划实施。
士兵们都知道余干城内的军队倒是不少,但是,长官就是不允许全部上城作战,更不允许出城作战。坚守孤城,时间久了给人一种孤立无援的感觉。
外面没有送来消息,几个团率只能按照原先的布置指挥战斗。至于将军何时带兵到达这里,天知道!他们只能等待城外发出的信号。
“放心吧,团率,我们一定不会让兔崽子们爬上城墙的,我们一定会等到将军杀过来将林士弘他这些军队一锅烩了。”
“对对,林士弘大概以为我们就这点兵力,有他哭的时候,哈哈。”
……
骁果军里的老兵都知道前段时间那一仗是如何胜利的,将军的威武真不是盖的。既然将军不在这里,那一定是在林士弘的外围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