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也没有开会的安排。显然,美国情报部门“误导”了美国当局。
令人费解的是,阿尔—巴德尔营地尽管在那天晚上中了十来枚美国巡航导弹,但被击毁的只有两座简易营房和几个清真寺,而那幢由混凝土建造的主要建筑物却完好无损,5月份拉登就是在那里向来访的记者宣布,“国际伊斯兰阵线”将对美国和以色列进行“圣战”。
一些塔利班士兵和村民正在被毁的清真寺瓦砾中寻找焚烧过的《古兰经》残页,他们一边诅咒着美国人,一边谈论着要进行报复。在这次美国导弹空袭中,至少有3个清真寺被击中摧毁,因而许多阿富汗人认为,“它们(指清真寺)是美国导弹的特别目标”。
不少美国巡航导弹的碎片已被塔利班士兵和村民收集起来,并被陈列在3个营地里作展览。
一些人特意对导弹碎片上的“美国标记”画了杠杠,以示提醒。反美标语也写在了导弹碎片上,诸如“美国该死!”之类。一张硬纸板画上了克林顿总统的“肖像”,它成了宣泄反美情绪的工具。
在扎瓦拉营地,年长村民伽法告诉来访者,美国人向他的村子发射了10来枚导弹,但只击中了他的一头牲畜。他说:“现在我们知道这些巡航导弹有多么精确和多大的破坏力。它不再使我们感到恐慌,不再使经受过20年战乱的阿富汗人感到恐慌。”一位名叫纳希尔鲁丁的当地人提到,当年扎瓦拉曾遭到入侵苏军的数次空袭和两次地面进攻,以及30枚远距离地对地导弹的轰击,结果都没怎么样。至于这次美国巡航导弹袭击,他说:“正如你能看到的那样,扎瓦拉只受到轻微破坏。”但他承认有6位当地人死于这次袭击,他说,导弹袭击时,他们都住在一所简易房内。他们中有3位妇女、两位儿童和一位老人,全都是平民。
根据比较完全的统计,在扎瓦拉除了7、8栋房屋被摧毁外,其余大多数建筑、基础设施甚至弹药库都安然无事,只是在遭袭时有些震晃。现在那里的局势也已完全恢复平静,村民们仍像往常那样在放牛、牧羊、割草、捡柴。
一些阿富汗人对于这次美国导弹袭击的结果这样评论道,美国人既没有消灭拉登本人,也没有摧毁那些营地,但他们确实通过对阿袭击树了一个新敌。
至于拉登何以能在1998年8月20日晚幸免于美国导弹的袭击,始终是个令各界感兴趣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那天晚上拉登根本就没在那里,而且那里也没有开会计划。所以,美国导弹自然也就没法子打着拉登。
另一说法是,拉登及其亲信当晚的确在那里开会,在得到巴基斯坦方面有关美国导弹正向他们袭来的紧急情报后,才匆匆离去。
这一说法描述的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当游弋在巴基斯坦以南阿拉伯海上的美国军舰将巡航导弹射出后,克林顿总统给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打来电话,向他通报美国导弹正在“借道”巴领空奔袭阿富汗拉登营地。
巴基斯坦有关人员闻讯后立即电告拉登,让他即刻离开现场,并关掉随身的手机。据说,巴基斯坦方面头一遍催促时,拉登等人还未当回事,紧接着巴方又再次提醒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住,他们才赶紧“撤离”。因而,当美国导弹飞抵后,拉登营地已是“人去楼空”。
此次美国轰炸阿富汗和苏丹,拉开了美国与拉登对抗的序幕,双方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如果彼此之间找不到一个折衷的解决方法,对抗的结果很难预料。这种对抗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抗的长期性。无论是作为“恐怖分子”还是“反美英雄”,拉登决不是孤立的,即使他本人从肉体上消失,他手下依然有大批“志同道合”的人。近日,一些伊斯兰组织和团体的成员纷纷表示,要与拉登一起“抗击美国”,美国总统克林顿日前也表示要做“长期准备”。
二是美国与拉登的对抗,存在着牵扯面扩大的危险。也就是说,今后对抗的双方,有可能不只是美国与拉登。
三是从军事角度看,美国缺乏对付拉登的有效手段。导弹轰炸显然不行,除命中率打折扣外,耗费也相当高昂。使用战机虽然能形成密集轰炸,但涉及飞过第三国领空,有可能引出麻烦。出动地面部队则难度更大。美国要想准确、彻底地消灭拉登,看来在短时期内还难以实现。轰炸余波
拉登及时避过大难后,一方面否认策划爆炸使馆,呼吁进行反美圣战,同时通过代言人向外界媒体宣布,他将对美国的空袭进行报复。
拉登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抵制美货,号召发动圣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