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拘而演《周易》……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孟子也曾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传统文化的“上帝之手”(8)
周文王归返西周后,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渡过渭水,将曾经告密的亲商近邻崇国灭掉。然后,他将都城由岐周迁至沣水西岸,将全部关中平原据为所有。而对商朝,周文王还是对它保持着过去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周文王“享国五十年”,终其一生,不曾有过一次正式的反商之举。他是一个相当明智之人,他知道周人的势力还赶不上商朝,父王血的教训他实在是太深刻了,他不能轻举妄动,要以暂时的屈从换来发展的时间与扩张的空间。于是,他不断地征伐周边弱国小国,将它们置于自己的统辖之下。文王死时,周国已将版图与势力范围扩大到东至江淮,南及江汉,西南入于巴蜀的广大地带,“三分天下有其二”,为消灭商朝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基础。
周文王死,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又经过几年的充分准备,周人羽毛渐丰,实力足与殷商抗衡,武王九年,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这才正式举起反叛商朝的大旗。“孟津之誓”不到两年,也就是大约公元前1057年,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势如破竹地攻入商都朝歌,迫使商纣王自焚身亡,接管了商朝的统治,控制了商朝的所属地区。这年,周王朝在新都镐京正式建立。
四
周文王的事业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兴周灭商,二为创作《周易》。而这两个部分又是那样地密不可分,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贯串于他生命的始终。他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剩下的事,就该由后人来做了。
周文王虽然从未正式举过反商大旗,但他奠定了推翻商朝的雄厚基础——西周以一个蛮化小邦的身份崛起渭上,占据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绝对优势,并在《周易》中明确了反商灭商的政治纲领及兴周建周的未来蓝图。周武王正是在乃父的基础之上大举兴兵挺进中原,代商而立,一跃而成为华夏民族的实际统治者。
周王朝存世八百多年,在野蛮与征服、融合与发展、文明与进化等方面经历了一番长期、艰难而痛苦的碰撞,尔后转化、定型、积淀为一份丰厚的民族历史遗产。
周代承续夏商的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将它们融为一体,发明了一套依靠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宗法制度——融族权与政权合为一体的家国同构模式。 国君集天地人神、政德君宗于一体,是广大民众最高最大的家长,他以王权为中心,把宗教、政治、军事、经济等所有社会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严格贯彻到家族与家庭之中,形成一套礼乐有序、尊卑有差、上下有别的社会等级制度,并将这种宗法制度推向专制集权的道路。为此,西周在殷商统治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庞大而精致的宗法制度和官僚机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王土王臣,又为周朝姬姓一家所有。家是国的缩小,国就是家的扩大。于是,西周在政体上实行分封制,将一块块土地分封给姬姓家族成员,形成一种小家、大家、国家相互融合的大一统“金字塔”式统治结构。并用一套与之适应的文明礼仪治理国家、统治人民。
我们常说华夏文化是一种早熟文化,其政治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基本定型了,尔后便香火不断,影响中国长达几千年之久。它留下的遗产主要包括王权的政治与宗教合一、政治与宗族合一,王权的金字塔统治结构,王权的嫡长子世袭制,政治组织系统的尊卑有序,政治指导思想的道德伦理化等等,直到今天,仍有一道脉脉余晖斜照在东方的中华大地。
西周,是华夏文化本体的形成之时,也是孔子心中典型的美好社会,他曾发自内心地说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并影响至今的儒家学说,正是从西周的社会土壤中吸取了充分的养料,不少思想直接源于《周易》,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肉”关系。
周文王所推演的《周易》,虽较以往是一次突破与超越,但当时肯定还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与雏形而已。《周易》,其实可以将它拆解为两个部分,一为卦爻符号,它们由伏羲八卦两两相迭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这是一个固定的不可更改的框架与结构;另一部分就是卦辞和爻辞,即对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解说。解说部分由文字组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