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1/4 页)
前者显然不是理想选择。
钱德勒的观点很明确:在元山登陆后,联军首先向西推进,摆出拦腰截断人民军战略防线的态势,迫使人民军在北大峰山脉设防,或者让人民军反攻元山,在运动战中充分发挥联军的空中优势,消灭人民军有生力量。
牵制住人民军的主力后,联军再在北面战场上投入重兵。
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从元山北上攻打咸兴,再约过盖马高原,攻打江界与惠山。也可以选择在金策或者清津登陆,从北向南扫dng鸭绿江南岸。如果兵力充足、战况顺利,还能扫dng图们江南岸地区。
钱德勒的军事才能不可低估,担任i局长之前,他是美军中经验最丰富的上将。
这套作战设想,既充分利用了联军的优势,还尽量避开了联军的缺陷。
从作战能力上看,联军最突出的优势是制空权与制海权。虽然联军地面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差,打败人民军易如反掌,但是把重点放在地面战争上,很难提高进攻速度,也就无法及时完成作战行动。
只有充分发挥联军的海空优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朝鲜。
空中优势不必多说,志愿军空军的积极行动,没有扭转战场局面,只是迫使联军投入更多的制空力量。
关键在制海权,准确说是如何利用制海权。
钱德勒的作战设想中,充分利用制海权的作战思想得到了明显体现:多打登陆战,尽量缩短地面补给线的长度,争取在近海地区歼灭人民军主力部队,积极主动的在朝鲜东海岸地区开辟新战场。
优点很突出,缺点也很明显。
这套作战方式,打人民军肯定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可是拿来打志愿军,风险就太大了。
在多个地点登陆,各个登陆场相互独立,登陆部队只能孤军奋战。
要是志愿军发起反击,分散的登陆部队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这种情况在上一次朝鲜战争中出现过,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二次战役就围绕着在西线孤军冒进的美军陆战队展开,差点歼灭第一陆战师。随后利用美军立足未稳的机会,在第三次战役中把战线推进到三八线以南,还一度攻占汉城,迫使联合**不得不在第四次战役中大举反攻。
钱德勒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而是非常重视。
在向阿伦提出建议的时候,钱德勒明确提到,是否再次发起登陆作战,得由战场局势决定。如果志愿军没能及时入朝,而且无法及时入朝,联军可以用第二次登陆作战,加快推进速度。如果情况恰恰相反,就得把重兵放在元山,争取在北纬三十九度线附近挡住志愿军的前进步伐。
钱德勒的建议很中肯,可是阿伦另有打算。
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是:元山登陆成功后,如果及时投入第二个陆战师,开辟第二个登陆场,就有机会赶在志愿军入朝前占领整个朝鲜;如果把重兵放在元山,很有可能在北纬三十九度线停下前进步伐。
到底是积极,还是保守?
阿伦没想明白,只不过积极也好、保守也好,都得尽快把第二陆战师nòng过来,为进攻做准备。
与陆军不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师级部队更加庞大。
一个陆军师,通常只有一万四千名官兵,即便像第一装甲师这种重装部队,也只有一万八千人。因为绝大部分时候,陆战队得背水作战,得不到可靠支援与配合,所以陆战队的编制更加庞大复杂,一个陆战师的规模在两万到两万两千人之间。如果得到加强,还会增加几千官兵。
人员不是问题,美军有足够的运输机,还能征用民航客机。
关键是武器装备,特别是无法大规模空运的重型武器装备。
这个问题,在陆战队更加突出。
由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搞的“轻型化”lngá在陆军里大行其道的时候,陆战队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第二陆战师有一个编制完备的装甲团,配备了一百多辆主战坦克与两百多辆装甲战车,另外两个团也有大量重型准备。算上几个独立装甲营,全师配备的主战坦克数量高达四百七十四辆。
这些重型装备不是没办法空运,而是空运的效率太低、成本太高。
拿m1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来说,一架…17一次只能空运一辆,而且每四辆就得用一架…17空运附加装备,算上坦克的保障设备等等,空运一个有三十二辆主战坦克的装甲营,至少需要…第二陆战师的四百七十四辆坦克,需要飞行一千四百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