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穷,老实巴交,怎么会拿假钱来呢?他不禁想起在农村辛勤劳作的父母,像他们这样的人,挣个五十元钱太不容易。所以,最终没有作出很有把握的判断,犹豫了一阵之后,果断的把这张破烂的钞票放进了柜台里,然后拿出一张崭新的伍拾元券递给老头。老头感激不尽的离开。
当日下班扎账,李达发现现金出现短款,居然差了十元钱,也不知是多付了十元出去,还是少收了十元进来。短款自赔,长款归公,这是银行的规矩,李达摇摇头,苦笑着从自己的腰包里拿出十元钱贴了进去。
第二天,李达交帐时,金红一眼就断定道:“你怎么收了假币?”
“真的吗?”
“这种光滑的钱不是假币才怪呢,你怎么不好好识别一下?”
李达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顺手扯起那张钱,就撕得粉碎。然后,自掏腰包,从可怜的工资中抽出一张50券再次补贴了进去。
金红吃惊的说:“你怎么这样处理?你还可以去找那人啊,如果实在找不到或者他不承认,你再撕毁也不迟啊。”
李达却说:“换钱的人也很可怜,就当我倒霉吧。”
“你这人也真是太善良了。”
“谁让我是吃过苦头来的?”
说完,李达就苦笑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认真的分析和总结,觉得在银行上班并不是没有风险,特别是出纳,一不小心就可能赔款倒贴,幸许自己是从事信贷业务,要是当出纳的话,说不定这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赔呢。
就在这时,老家那边一位亲戚找上门来,请李达帮个忙,说家里准备修房子,希望能够贷一笔款出来。
这位亲戚曾经帮个李达,在李达读书期间最困难的时候,给李达提供过一百元的借款。
李达难为情的说:“实在对不起,贷款贷不出来呀。不过,你借给我的一百元钱,我可以先还给你,以后若能帮得到忙的时候,我再帮你。”
亲戚接过李达还给他的一百元钱,歉意道:“真是不好意思,你刚参加工作我就为难你,要不是家里确实急用,我也不会来找你。”
“你这是哪里话?我才不好意思呢,确实没有办法帮你这个忙啊!”
送走亲戚后,李达感到内心有愧,倘若自己有钱的话,或者能够贷出款来,无论如何也应当帮助一把。可是,才参加工作,真的是力不从心。再看看身上的钱,这下可好,昨天领取的工资,一下就赔了六十元,又还了一百元的账,身上就所剩无几了。
想到前来收债和请求帮忙的人,李达拿出一本小册子,开始盘点起自己的债务来。那小册子上面详细的记载着读书期间所得到的资助和人情,哪怕一元两元,都记得清清楚楚,林林总总大大小小加起来有一万多元。这些债务和人情有的是初中时就背上的,如有两位老师分别借给他的五百元;有的是高中时背上的,如几位邻居的五百元;有的是读大学时背上的,如三叔资助的三千多元和信用社的一千元贷款;有的是大学毕业后为了找工作背上的,如姨父借的一千元。等等。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借款和资助,李达觉得压力来了,因为现在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那些债主肯定会以请求帮忙贷款为由,陆续前来催收,偿还债务的压力就这样进入了李达的生活。
不仅如此,李达想,别人在你急需的时候帮助了你,现在不仅应当及时把钱还给人家,而且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还应当鼎力相助。可是,作为才参加工作的人,每月就只有那么一两百元的工资,也不可能一下就还得清啊。何况,自己还要吃,还要穿,还要应酬呢。如果不催得那么紧,当然可以缓一缓,每月慢慢地凑合,陆续消化,不至于增添很多的利息。
但不管怎样,对人家催得很紧的那些债务,李达必须立即还给他们。如姨父借的一千元和亲戚朋友借的几十上百元的零星债务,加起来需要两千多元。
没过几天,姨父果然打来电话,问李达能不能把那一千元借款还了。李达说:“姨父啊,现在还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我会立即设法还给你。”
倘若做个无赖,或者说有心机的话,李达完全可以推延。可是他不想这样做,而是他觉得农村的这些亲戚朋友确实都很困难,都没有余钱剩米,都差钱用,都希望李达能够早些还给他们。
李达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他也希望能够提前偿还这些债务,开始寻思着怎样才能弄到钱。
有一天,李达看到单位的退休职工付叔在营业门市转存一笔定期存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