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导层,但他还是一名中央委员和国家高级干部。
要是在改革前,这样一种降级足以断送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但到了1989年,苏联民主改革的进展给了叶利钦一次重返政坛的机遇,虽然这是违反党中央意愿的。1989年3月,他当选为新的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那里,他成了迅速兴起的反对派运动的领导人。次年,他当选为刚刚改组的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不久就戏剧般地退出了苏共。1991年6月,他当选为俄罗斯联邦首任民选总统。
在俄罗斯人民眼里,叶利钦是具有相当魅力的。他是一位平民政治家,敢于挑战党内精英不公正的特权。在1986年早期的西方报纸中,叶利钦的名字也是铺天盖地,因为在那年的一次苏共代表大会上,他对“给领导干部特殊津贴”和“乌兹别克斯坦集体腐败事件”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作为莫斯科党组织的负责人,他经常喜欢遛遛街,见一见普通老百姓。叶利钦对特权的攻击在莫斯科家喻户晓,也招致了苏联精英们的嫉恨。
叶利钦还强烈地支持民主化。毕竟,这是他在政治生涯就要终结时得以再次崛起的最好机遇。1989年2月,亦即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一个月之前,叶利钦发表了一项声明,呼吁选举一定要公开和民主。民主化对苏联人民有着莫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那些城市居民中。
叶利钦怀有某种程度的俄罗斯民族感情。许多俄罗斯人瞧不起苏联内部那些非斯拉夫民族,把它们看作是落后的、外来的民族。有人把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加盟共和国看作是俄罗斯的负担,是各种援助的受益者,是苏联体制内部的特权产物。叶利钦呼吁给俄罗斯以更多的独立和自主,从而获得了这些具有民族情绪的人的衷心拥护。
然而,使叶利钦闻名遐迩的,还是他对加快经济改革步伐的鼓动。他埋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的保守势力阻挠经济改革。开始时,叶利钦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经济改革还不是很清楚,但随着经济学家们开始在1989—1990年间提出自由市场观念,他很快就把自己的经济方案定位在市场改革上了。
叶利钦对市场改革的鼓动,是他能够同时吸引住普通老百姓和党—国精英的关键一步。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极大地依赖市场是戈尔巴乔夫1987年进行社会改革方案的一部分。在俄罗斯,“市场改革”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虽然它对不同的人来说其含义也不同。经济学家承诺说,市场改革将会解决长期困扰国家的严重短缺问题。但市场改革对于普通市民来说还有另一层用意,即他们讨厌特供品商店,讨厌精英们可以享受的一切特殊分配制度。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市场改革”一词的意思就是建立一种每个人都可以在同样的商店购买到同样的商品的体制。“市场改革”将会允许群众买到最好的商品。因此,这在普通苏联市民听起来,确实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体制所本该具有的平等主义理想的最佳道路。
对于党—国精英来说,市场经济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他们不曾被迫去排让普通老百姓恨之入骨的长队,但他们有幸购买特殊消费品的代价也很高——这得靠不停地讨好上级才行。在党—国精英们看来,市场改革意味着摆脱这样一种体制,这种体制使得特权完全依赖于你所处的级别高低。一旦摆脱党对个人财富积累的限制,他们就有望更加放心地购买最好的消费品,只要有钱就行。 。 想看书来
叶利钦在俄罗斯政坛的崛起(2)
叶利钦的平民出身、民主倾向、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市场改革口号,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俄罗斯还是有着广泛吸引力的。除了这些方面以外,另一个实质性的方面则是叶利钦的反叛角色,他是摇摇欲坠的苏共领导层的最有名的反对派。尽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案在一开始时广受欢迎,点燃了人民心中的希望,但1988—1989年间出现的经济混乱,使得最高领导层的声望一泻千里。鲍里斯·叶利钦曾在党中央待过,后来又被赶出来,如今正在想方设法重返权力高峰。这种反叛形象吸引了许多俄罗斯人。
在第6章,我们曾经描述过叶利钦在1989年3月的全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中大获全胜的过程。叶利钦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确实能够扮演一名重要的角色,但他的权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俄罗斯是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但它的人口只占全苏联的一半。来自其他共和国的代表很少支持叶利钦,他们支持的是那些忠于党中央的人。戈尔巴乔夫仍然能够有效地控制人民代表大会。当代表大会选举代表组成常设立法机构最高苏维埃时,叶利钦在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