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也有利于党对它所代表的阶级加以控制。虽然苏维埃并不握有实权,但这毕竟给工人带来了一定的地位和尊严——这一结果,正如我们将在下面看到的,曾激起了某些知识分子的怨愤。
为了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保持一致,金钱收入的分配在苏联体制中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显得更加平等,至少在斯大林时期之后是如此。一种叫做“十分位率”的全国通用的评估收入不平等的标准,把最富有家庭(约10%)的总收入,与最贫穷的家庭的总收入加以比较,从而测算出收入差距。一项由西方一流专家开展的调查显示,苏联1967年的十分位率是。这意味着最高收入家庭所得是最低收入家庭所得的倍。相比之下,美国和法国的十分位率却都是,达到苏联的三倍半之多。考虑到苏联体制中没有财产收入,这一结果并不那么令人惊奇。然而,正如下面我们将看到的,金钱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并不能反映高级官员享受特殊津贴所造成的不平等。
苏联体制的非社会主义特征
与苏联体制的社会主义特征相伴随并交织在一起的,同样还有一些重要的非社会主义特征。其中一些是中世纪封建的残余,另一些则类似于资本主义。
苏联体制最明显的非社会主义特征,是少数党—国精英垄断政治权力。斯大林时代采取的是一种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统治形式,其对全知全能领导人的崇拜,和中世纪的君主政体如出一辙。斯大林之后,政治制度演变为一种更为现代的寡头政治。即使是后斯大林时代这种更温和的政治制度,也是专制的,它无视苏联人民基本的公民权利和政治自由。苏联人民没有言论的自由,没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没有结社的自由,更谈不上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了。
党—国精英们试图全方位控制大众生活的所有细节,甚至地方社团也包括在内。苏联公民无法摆脱昔日封建农奴对其庄园主的依赖关系,甚至连迁移的自由都没有。20世纪30年代早期由强制集体化所引起的社会###,其后果就是死板的户籍制度把所有的公民都束缚在特定的城镇里。未经官方许可的外迁是被禁止的。
就像政治权力是非民主的、高度集中的一样,经济权力也是如此,即使政治制度真的民主,公民可以自由投票选举政府官员,如果经济结构没有变化,它也会与工人经济生活自主的社会主义观念相冲突。经济决策权被划分为许多级别。最重要的经济决策由中央做出,然后层层传达给下级。在该体制中,部级以下,从企业负责人到普通工人,其基本的经济角色就是执行上级命令。1917年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工人提出的管理其工厂的要求,一度得到了布尔什维克的响应,也一度成为革命的重要方面。可是在布尔什维克掌权之后,这种观念却烟消云散了,苏联企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即个人全权管理制度,却是直接从该时代的资本主义管理手册里抄袭过来的。
不过,苏联工厂里的内部关系在形式上并非全部是资本主义的。由劳动力短缺所造成的长期稳定的工作和工人的非正式权利,促成了一种家长式的管理作风。在大型的苏联企业里,职工的队伍稳定、岗位稳定,也不能随意迁往其他地方;企业为职工们提供了食堂,为他们的子弟提供了幼儿园,为其休假提供了闲居地,甚至还分发特殊消费品,所有这些,都和家长式的封 28 来自上层的革命 建庄园毫无二致。苏联企业的负责人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作是其企业和职工的代表和保护人——在企业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私有化之后,这一模式导致对人们期待的资本主义企业行为标准的偏离。
苏联精英们所享有的物质特权是与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相对立的。前面所说的相对平均的金钱收入分配,并不包括精英成员们所拥有的获得消费品的特殊门路。有一些特殊商店只对精英开放,它们提供包括西方进口商品在内的优质产品。甚至还有一些特殊工厂,专门为精英们生产优质商品。特殊的建筑企业,则为精英们建筑舒适宽敞的住房。高级官员还享受特殊待遇,这包括使用豪华轿车和建在乡间的设备齐全的公家别墅。不管是特殊商店还是特殊待遇,都严格按照职位高低来确定级别。这种特权制度在改革之前官方从来没有承认过,因为它与官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显相冲突。但是,有谁会不知道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党—国精英(11)
在苏联体制中,最好的东西不是拿来卖的。单靠有钱并不能得到它们。消费和你的地位高低、职位大小密不可分。我们可以把这种视地位和职位高于财富的制度为半封建的,但它却是现代苏联官僚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