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旦与人发生了关系,家长也不多加怪罪,甚至还促成婚事。比如韩寿偷香的典故就可为证。
韩寿是南阳人,三国时魏司徒韩暨的曾孙。这人出身好,长的也很帅。西晋建立以后,韩寿在权臣贾充的手下谋生。贾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就是贾南风,嫁给了司马衷做太子妃,二女儿贾午尚未婚配。贾午人小鬼大,经常在父亲招待客人的时候躲在屏风后面偷看。来访的客人中,贾午最喜欢长得帅的韩寿,所以每次韩寿来访,贾午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人家看。后来贾午身边的小丫头看出了苗头,自告奋勇充当起了媒人。而韩寿也早就听说贾午这小姑娘长得不错,后得知她对自己有意,便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偷偷溜进了贾午的闺房。后面发生的事情不用多说大家也猜得出个五六,孤男寡女共处一室,于是生米便煮成了熟饭。
之后的一来一往中,贾午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韩寿,家里有什么好东西总是第一个想到他。贾充是武帝身边的红人,家里好东西实在太多了,丢几件东西也没人在意。有一次,西域进贡了一批香水,武帝便赏赐给了贾充一些。贾充一个老头子香水自然是用不着,于是他便把香水给了小女儿贾午。有好事贾午定然不会忘了心上人,香水最后便落到了韩寿手中。这个韩寿,据史书记载他是“美姿容”,到底怎么美没说,但既然说他美,那他肯定是个比较帅呆了的主。一般长得好的人都有些自恋,还好臭美。韩寿得了香水这一稀罕物,自然也不忘炫耀一番,上朝时也洒了一些。进口香水必然和普通香水的味道有所不同,他一上朝就成为了大众的焦点。其中最吃惊的就是贾充。贾充心知肚明,除了皇上就是自己有这个香水,而这个香水他又送给了小女儿。那韩寿身上的香水无疑是从贾午那得来的。
姜还是老的辣。贾充一下子就明白了小女儿和韩寿是怎么回事。回家一问,果不出所料。但贾充表现得相当宽容,当即决定将女儿嫁给韩寿,还外加上丰厚的嫁妆。贾充不但不以女儿偷情为耻,也没有采取任何掩盖措施,结果韩寿偷香的故事很快传遍了天下。
点颗守宫砂就守得住处女贞?(2)
直到唐代,家长对女子婚前性行为仍保持着比较宽容的态度。唐大历中有一个名叫晁采的才女,她的邻居文茂也是一文学小青年,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感情,还偷吃了禁果。事情暴露后,晁采的母亲不但不责怪,反而感叹“才子佳人理应如此”。当然,晁母如此宽宏大度和当时性解放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
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宋朝国力衰弱,民族主义思想严重,士大夫颇流行讲气节。不但男人讲气节,妇女也要讲气节。讲来讲去,最终又讲到女人头上去了。女人婚前放纵自己就是没有气节,男人如果娶这样的女人也是没有气节。尤其是明代以后,程朱理学大行其道,妇女婚前发生性关系已经成为严重的政治性错误。为了确保所娶女人是处女,社会上出现了“验红”这一现象。
所谓的“验红”,就是看新媳妇在新婚之夜行房后是否流血,如果见红就是处女,否则就是“破烂”。最奇怪的是,按理说是不是处女都是比较私人的事,但由于人们太在意这个了,结果就有了新娶媳妇的人家,新人要在新婚之夜后的第二天早上,把带血的白手绢放在盘子里向众人展示这样的一幕。如果新娘是处女,大家就会纷纷致贺,新郎还会送一个写有“闺门有训,淑女可钦”的大红喜帖向女方家报喜。而拿到报喜帖子的女方,便可高高兴兴拿着这个四处炫耀。相反,如果白手绢上没有血迹,那就说明新娘子不是处女,其下场很可能是当场被休,即使不被休今后也会遭人耻笑一生。
一般来说,“验红”是在拜堂之后的事,但也有的家庭是先“验红”,继而新人再拜天地。新妇落红,当即鸣炮奏乐,夫妻拜堂。如果没有落红,拜堂这事就免了。
实际上,用见红来判断是否是处女是不科学的。女人的处女膜结构各有不同,处女膜薄的可能在第一次性行为前的某次剧烈运动中已经破损,处女膜厚的可能*也不会破裂。这些情况都会见不到“红”,如果单纯以是否落红来判断处女,那有些女子就会含冤莫白。
在清人采蘅子的《虫鸣漫录》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个十二三岁的少女,一天穿着开裆裤骑锄头柄玩耍。她走后,一个老头在锄柄上发现了丝丝血迹,知道是小姑娘的处女膜破了,于是将锄柄拿走,藏了起来。数年之后,这个小姑娘嫁人了,新婚之夜其没有落红,夫家怀疑她不贞,想要休掉她。这时,老头把锄柄拿了出来,偷偷将当年发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