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1/4 页)
方境之喊着刘烟锅子,无论如何,他都得去看看那个汉子,他的血会唤醒这里的民众,会告诉这里的每一个人,他们属于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他们应该怎么做。
“方先生”
走出戏院时,刘烟锅子看一眼身旁的方境之,他是**公司的人,而**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淮海经略使。
“当哥哥的有一个不请之请”
“哦?”
“你知道,我有四个不成器的儿子,平素也不读什么书,就是有点力气,养儿送老,留一个就够了,这保卫山东不能光让江苏人流血,我儿子们都送到过去,你看中不?”
第263章 一个民族的觉醒(求月票!)
第263章一个民族的觉醒(求月票!)
大连大戏院,在大连的中国人口中,大都称其为纪风台大戏院,纪凤台生于山东省黄县,自幼随父定居于海参崴,加入俄国国籍。其父是当地华商中佼佼者,声望甚高。纪凤台曾就读于海参崴商务专科学校,毕业后,被俄军聘为通译官。
十七年前沙俄强占旅大时,纪凤台随俄军来旅顺口,任驻旅顺俄军首席通译官。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其父支持下,从俄国及中国北满到辽东、胶东之间搞贩运,牟取暴利,在短时间内财富暴增,成为亦官亦商的买办。后来,他把旅顺作为黄、渤海沿岸各商港之间木材批发大市场,木材远销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获取了巨额财富。
在纪凤台暴富后,财大气粗,在大连松山街和旅顺各建造一座大戏院,内设酒吧、俱乐部、赌场、舞场,供俄军官、官吏及华人富商寻欢作乐。他爱好戏剧和音乐,用重金聘请京、津、沪及辽沈著名京剧、评剧名演员来连演出。故市民称大连的剧院为“纪凤台大戏院”。
十年前,日本占领大连后,纪凤台随俄军北撤,纪凤台的大戏院和其它产业一同被日军没收,后来几经辗转,最后仍落得华商之手,在尽管纪凤台大戏院早不见当年的辉煌,但在大连仍然是华商首选之地。
依如往日,夜幕将降之时,大戏院楼外的霓虹灯便点亮了松山街,一辆辆马车、汽车接连停于剧院前,对于大连人来说,这大戏院从来都是难得的消遣之地,不过钟头功夫,大戏院内便做满了人。
不过今天,这里却有所不同的,虽说开戏的点,可那戏班却还未开唱,而在台上却拉着一块白横幅,上面赫然写道。
“献金救国”
今个是大连商界“献金救国”的日子,与过往不同,在大连商界赫赫有名的“八大家”却是没出席,八大家是日本为便于管理华商nòng出来的,这种场合自然不会参与,不过八大家之外,却有一些“有实无名”的大家。
“……东亚风云,现已于胶澳jīdàng,胶澳江苏将士为守国利,无不奋勇而战,虽死而不退。胶澳事变醒然国人,国人需知公理必恃铁血,彼以铁血凌人,我徒恃赤血而无黑铁胶澳前线我军将士,以血ròu之躯抵敌之炮火之利,唯以血ròu筑之长城,以争国家民族一线之生机……”
站在台上,作为大连首富的周文贵发表着演讲。
在大连,顺兴铁厂的周文贵无疑是一位传奇,与大连八大家不同,7年,周文富兄弟俩筹资**十元钱在大连西岗区小岗子开了一间铁匠铺,办起铁匠炉,主要制造修配马车的零部件。老百姓称之为周家炉。周家炉开铺之后生意红火,许多人都来找我太爷他们修理马车、订购马车。第二年,铁匠铺由两个人增加到6个人。到宣统三年时,已经改名顺兴铁工厂的周家炉拥有了130多台机chuáng,700余工人。短短4年内,周家炉就从手工作坊迅速发展成为机械化的大工厂,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周家炉早期的飞跃得益于两个机会。第一个机会是由给人铸马掌、钉马掌改为制造马车。而马车当时较为畅销的jiāo通工具,很受大家欢迎。周文贵当年一直从事赶马车工作,对马车的xìng能了如指掌,因而接下了许多马车订单,赢利当然不是钉马掌能够比得了的,这使他们得到第一桶金。
第二个机会是从日本人那里偷艺学会了液压机的制作技术。这完全就是一个巧合,虽然周家炉人已经自主开发了人力螺旋式榨油机、机械动力火油机等设备,但是出油率赶不上日资的三泰油坊的榨油机。
有一次,日资的三泰油坊的榨油机出现了故障,找遍大连无人能修。日本工厂主被迫请周家炉人去修理。聪明的周家炉人一边修理,一边记下了榨油机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