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4/4 页)
1912年起,美国红十字会就派人在淮河流城进行治淮工程的勘查。
芮恩施就任公使后,对这一项目予以积极支持,他希望这一工程成为在组织大的工程项目方面美国方式的效率的样板。而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把这件事情抓到自己手中,亲自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年初一月底,他便与农商总长张謇订立了导淮工程草合同草案。
而按合同规定,美国红十字会,或其代表,或其承续人贷于政府2000万美元,用于疏导淮河流域内之河道,美方应在合同签订后一年内筹集贷款;而中国政府延聘美人为导淮总工程师。对于这一项目,威尔逊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将提供外交支持。
合同签订后,一个美国专家小组立即来华进行进一步的调查。而后来,随着自己的介入,这草案被迅速改签为合同,而由政府担保还款,又改为由的**公司以大运河水运担保还款,而借款金额更从2000万增加至4000万美元。
“当然,大运河拓宽固然重要,但淮河治理才是根本,只要淮河早日得到治理,那么将会有数千万中国人将早日从中受益”
芮恩施这会倒是站在淮河两岸百性的力量上说事,可事实上,他的那点心思又怎么能瞒得了人,大运河拓宽工程与其说是为了方便中国运输,倒不如说是为了方便**公司,从扬州到微山湖,便足以满足需要了。
而淮河淤积航道的拓深和引海工程,却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水利工程,对芮恩施而言,他需要这个工程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亮点,他自然渴望淮河治理能够在他的任期内完成。
“当然,若他日淮河入海工程得已完工,两岸百姓将无人不感激公使阁下之恩情,想来到时,政府必不反对于海口处,为公使阁下树塑像并于基座树碑立传……”
陈陶遗的话音不过一落,张謇却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在入海口处树塑像、立传,他芮恩施可以,我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