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部分(第4/4 页)
。
二十年前,也就是黎杰辉十五岁那年,他就进了天津的北洋制造局,在那里他曾和师傅一起制造过拉线机,再后来,十几年前八国联军烧了北洋制造局,他便到了辗转到了大沽造船所,在造船所干了十几年,早忘记北洋制造局的事情了。
而这十几年来,大沽造船所却陷入了生存困境。大小船多年未造一条,修船的活儿也星星点点。从玻璃厅到各车间冷冷清清,死气沉沉。职员和工人的月薪难以维持。这原因,要追溯到甲午海战、黄海之役,使花了重金组建起来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这之后的战争赔款,又大伤了中国的元气。百业凋敝,市井萧条,民不聊生。自然也没人造什么兵舰。
民国后,这大沽造船所工人们的月薪更是难以维持,也正因如此,黎杰辉才会来到连云港,因为曾在北洋制造局干过几年原因,他才进了这第二轻工机械厂。
半个月前,这台简易的拉线机便被他制造了出来,事实上拉线机并不复杂,至少对于黎杰辉而言,这拉线机甚至就只是“木匠活”,而第一台拉线机的线轴和大多数构件,也正是用木料制成的。
直到用那由木料制成的拉线机人工拉出膛线后,工厂才以黎杰辉制造的那台拉线机为原型,制造了新型的拉线机,尽管同样很是简陋,但制造膛线却没有任何问题。
从拉线机上取下拉完膛线的枪管,刚放在台架上,黎杰辉便看到枪管被人拿走了,转身一看,是厂里的技术协理莫凡。
“莫协理”
在黎杰辉打招呼的时候,莫凡已经举着枪管,对着灯泡检查了起来,不停的转着枪管检查之后,莫凡笑了笑。
“老黎,这膛线加工的不错啊”
看着老黎,从他的身上莫凡总算是明白为什么公司会重视工人,有时候很多老工人,比他们的这些技术人员更顶用,最起码这台简易的拉线机,如果单靠自己的话,恐怕还真造不出来。
“就是慢了点,加工六根膛线,需要换四次拉刀,前后要十几分钟,如果……”
犹豫着,黎杰辉指着拉刀提出自己的想法。
“我在想,能不能这样,”
说着他比划了起来。
“……就是用在拉刀后面再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