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1/4 页)
部电影却是以悲剧结束。看到悲伤处,我听到电影院里一片抽泣声,当然可能我对这部影片带有更特殊的情感,再则电影主人公的少年经历与我有些相近,所以我也流下了一鞠热泪,电影总体看还是很感人的。故事讲的是:枫和荞,从小在一个大院里生长,两家大人关系很好,他们从小一块上学,一块学琴,两人可谓青梅竹马。枫学的是小提琴,荞学的是钢琴,他们有着幸福的童年,有着同样的梦想—当一个真正的音乐家。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文革暴风雨来了,由于枫的叔叔在美国,家里有海外关系,枫的父亲受到牵连。枫的父亲是学校领导,写了一些文章被定为学术界大毒草,再加上海外关系,枫的父亲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身心折磨,后来枫的父亲在这场运动中死去。枫的母亲出生不好也被挨批斗,枫的母亲受不了这样沉重的打击和无休止的磨难,枫的父亲死后不久,他母亲也自杀了。枫成了孤儿,倍受别人的欺凌,小小的年纪承受了太多痛苦和无奈。枫被赶出了他们住的大院,他和荞从此没见过面,直到打倒‘四人帮’枫的父母得以平反他们才又相聚。这时枫在美国的叔叔来信让枫去美国发展,荞虽然一再挽留枫,让枫留在国内发展,但由于文革时期给枫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和痛苦的记忆,他执意到美国发展要成为一名帕格尼尼式的小提琴家。枫到了美国不久,他叔叔的公司倒闭,枫的经济支柱没有了,他无法从事音乐学习,于是从饭店端盘子开始,重新开辟自己生活。为生活所迫,枫虽然没有机会再去搞音乐,但经过一段时间原始积累开了一家小餐厅,音乐家的梦想离他远去了。后来他得了癌症,在他不久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特意回中国找他的恋人,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看到荞成了钢琴家,枫发出了内心的感慨:一个远离祖国的游子,无论他的生活多么优裕,多么自在,但是他灵魂上的孤独和凄凉是无法排除的。
孙导的这部影片比较成功,获得文化部评选的优秀电影奖。大众电影专门做了一期访谈,孙导特意谈了他在火车上与我相遇的事。他曾经特意到苍南去找过我,他到派出所查过户籍,因为我的户籍还没在派出所进行登记,每个派出所户口档案又太多根本没办法查,再则我没上班,也没有告诉孙导真实名字,所以孙导在苍南转了两天,无功而返,很遗憾没有找到我。当然孙导另一个想法是在苍南看一看能不能遇到他认为合适的演员,最后男主角由一位导演的儿子来扮演。孙导说:说来也巧,这部电影选男主角虽然费了很大周折,但得来全不费功夫。一个偶然机会他到项导家串门,突然看到一个很帅气的青年在项导家里。孙导想:这个男孩子可以演他电影里的主角。于是问项导,这个男孩是干什么的。项导告诉他是自己的儿子,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学。孙导说:你有这么漂亮的儿子藏在家里,为什么不让他搞电影工作,并告诉项导正在拍一部片子,找不到合适的男主角,看到他的儿子,觉得能胜任,想让他演。
项导说:不行,儿子不是干这一行的料,也不是科班出身,再说自己干这一行的,不想让儿子也干这一行。那时候的人都很谦虚,怕儿子演不好砸了人家的片子。
孙导说:既然你自己是干这一行的为什么这么偏执不让儿子干。救场如救火,这点规矩都不懂啊。
最后经不住孙导的劝说,项导答应让他儿子上演这部片子。
这部片子总体来说还不错,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奖。最风光的要数男主角了,又是接收采访,又是上大众电影封面,又是首映日做宣传,红了好一阵子。男演员很漂亮,但演的不够深沉,本来是一部悲剧片,但他演得太阳光了些,不过好评如潮。之后该演员又演了几部影片都没有这部叫响,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当时中国最红的男影星之一。就在他星光璀璨的时候,随着出国潮去了澳大利亚。到了国外,由于放不下明星的架子,该演员不愿意像其他人那样边学习边打工,以至于生活无以为继,经济陷入困境之中。最后,他不得不放下明星身架,重新认识自己,寻找生活来源。为了生存,他做过男保姆,端过盘子,当过洗车工,游泳池打过小工。犹如电影中主人公的小时候一样,吃尽了苦头,饱尝人间冷暖。只要能干的活他都干,但生活依然非常拮据,多次陷入困境之中。有一次,他从打工地往住的地方走,被身后一只恶狗疯狂追逐并咬伤了大腿,鲜血直流。当他躺在地上,望着蓝天困苦无助时候,不停地想:自己出国是为了什么,出国后追求的目标又是什么。他对未来的生活不敢去想象,不知道脚下路在哪里,明天又会怎样。回国又下不了决心,内心痛苦极了。这时一位来自英